相关链接
Copyright © 汕头市旅游景点特色美食网 沪ICP备2024076799号
2025-01-02
潮南区,这片位于广东省汕头市西南部的土地,其名称的由来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。它源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,因位于原潮阳市南部,故而得名潮南。这看似简单的方位指代,却承载着潮汕地区漫长岁月里行政区划更迭的记忆。
潮汕地区历史源远流长,远古时,此地被称为 “南交之地”,属 “扬州之域”,居民多为百越一支。自秦始皇统一百越,置象郡、桂林郡、南海郡,潮汕地区纳入南海郡管辖,虽暂无明确政权建制,却开启了与中原联系的新篇章。汉初,赵佗自立为南越王,设立揭阳县,潮汕地区开始有了直属中原王朝的政权雏形。汉武帝平定南越后,揭阳县属南海郡,其疆域涵盖潮汕、梅州及闽南部分地区,为后来潮汕文化圈的形成奠定基础。
东晋时期,潮阳县设立,因地处山之南、海之北,得名 “潮阳”,潮南地域当时亦在其管辖范围内。此后历经隋唐、宋元、明清,朝代变迁,行政归属多变,从义安郡到潮州,从潮州路到潮州府,潮阳始终是这片土地上重要的组成部分。直至 2003 年,为适应时代发展与区域管理需求,原潮阳市撤销,潮南区应运而生,以全新姿态开启发展新篇。这一名称延续着潮汕先辈们逐水而居、依海而生的历史脉络,见证着这片土地从古老郡县到现代辖区的沧桑巨变,让每一位踏入潮南的人,都能触摸到历史的余温。
潮南区,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,承载着厚重的历史,滋养着一方百姓。截至 2022 年末,潮南区总人口达 1506568 人,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鲜活的个体,共同汇聚成潮南蓬勃发展的力量源泉。
从年龄结构来看,0 - 14 岁人口占比 27.01%,这意味着潮南拥有充足的后备劳动力,他们如同初升的朝阳,为这片土地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与希望,是未来发展的主力军。15 - 59 岁劳动年龄人口占比 59.33%,这一庞大群体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,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,他们用勤劳的双手,推动着潮南的经济车轮滚滚向前,无论是在工厂车间忙碌的工人,还是活跃在商业领域的经营者,亦或是扎根乡土的农业从业者,都为潮南的繁荣添砖加瓦。60 岁以上人口占比 13.66%,老一辈们见证了潮南的变迁,他们积累的生活智慧与经验,如同珍贵的财富,滋养着年轻一代成长,继续为潮南的人文传承、家庭凝聚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。
性别比例上,男性占比 50.87%,女性占比 49.13%,相对均衡的性别结构,为潮南的社会稳定、家庭和谐奠定基础。在婚姻、家庭组建以及社会分工协作等诸多方面,两性携手共进,共同营造温馨家园,构建和谐社会环境。
潮南下辖 10 个镇、1 个街道,各镇街人口分布各具特色。峡山街道常住人口达 237008 人,作为潮南的经济、文化中心之一,繁华的商业街区、完备的教育医疗资源吸引大量人口聚集,这里高楼林立,车水马龙,处处彰显着都市气息。两英镇常住人口 182822 人,作为传统的工业强镇,纺织服装等产业蓬勃发展,工厂遍布,吸纳众多劳动力就业,外来务工人员与本地居民相互融合,奏响工业奋进的乐章。而红场镇常住人口 28154 人,虽人口相对较少,但作为红色革命老区,拥有独特的红色文化底蕴,守护着那段热血沸腾的历史记忆,吸引游客前来追寻先辈足迹,为文化传承默默耕耘。
近年来,潮南人口发展呈现出新态势。一方面,随着经济结构调整、产业升级,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回乡创业就业,他们带回先进理念与技术,为传统产业注入新活力,如在电商领域,年轻人助力本地特色产品走向全国,拓宽市场销路。另一方面,潮南注重人才引进,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,吸引外地高素质人才扎根,投身教育、医疗、科研等领域,为区域发展注入智慧力量,推动潮南向着高质量发展稳步迈进,人口红利持续释放,助力潮南在新时代浪潮中扬帆远航。
翠峰岩风景区,宛如一颗隐匿于汕头市潮南区仙城镇金竹岭西北山麓的绿色明珠,距潮南城区 13 公里。《汕头旅游发展规划意见书》将其列为第二类资源景区,这片土地承载着 670 余年的历史记忆,自元至正三年(1343 年)始创,便开启了它的传奇篇章。
踏入翠峰岩,山岭起伏,峰峦叠翠,古木参天,仿佛踏入了一个天然的绿色氧吧,炎炎暑气瞬间消散。沿着石级攀援,曲径通幽,清风徐拂,香烟缭绕,茂林筛影,花香鸟语,宛如人间仙境,令人陶醉。
岩上古庙 “圣母娘娘庙”,是翠峰岩的灵魂所在。奉祀的林九姨,民间尊称为 “岩娘”,其传说为这片山水增添了神秘色彩。林九姨原名林玉云,生于元延年间,降生时异香满室,18 岁为抗婚携犬锅逃难至此,独处岩洞修真。她的济世之心感动上苍,修真升化后,将 “瑞云” 装点山峦,辟 “龙泉井” 滋润万物,显灵济世。人们感其功德,建庙奉祀,元帝敕封 “翠峰岩林九姨娘娘”,明初又封 “母后圣母”,现岩内西华石室的九姨泥塑坐像,保存完好,香火延续至今,承载着无数信众的祈愿。
翠峰岩上的奇石更是鬼斧神工。岩顶鼎坞石的 “仙脚迹”,相传是唐高僧大颠游踪所留,还有 “鼎坞炊石” 的传说,林九姨曾在此石下洞室修真,用石上鼎形浅洼炊石为叔父变出熟芋,叔父遂留下修炼同化。“金龟出米” 奇石更为神奇,金龟石有两小孔,昔日一孔滴油、一孔漏米,供庙内人食用,后因有人贪心凿大,油米不再,警示着后人戒贪。半山腰的 “龙泉古井”,又名 “祷雨井”,传为林九姨所辟,山无水源却井水不竭,清醇甘洌,游客至此必汲水洗脸洗手,以求消灾祈福。天然洞室如西华石室、金龟覆盖的石洞,皆是大自然与人文的完美融合,别有洞天。
这里不仅有秀丽自然风光,更有深厚历史底蕴。刘大刚革命烈士纪念碑矗立,铭记着那段热血岁月;红军石洞隐藏山间,见证先辈战斗足迹。翠峰岩,集自然奇观、宗教圣地、革命遗迹于一身,是潮南旅游必打卡之地,吸引无数人前来探寻它的奥秘,聆听历史与自然交织的回响。
仙湖风景区,位处潮南区仙城镇大南山北麓中段,距潮南城区 13 公里,是大自然与历史共同雕琢的艺术品。这片约 3 平方公里的土地,是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,承载着华夏文明曙光初照的记忆;明末,它又是民族英雄郑成功抗清驻军营地旧址,见证着那段金戈铁马、保家卫国的峥嵘岁月。
景区背山环水,湖光山色相映成趣,自然风光美不胜收。仙湖主景区背靠粮山,面向仙湖和金溪水库,山水交融,恰似一幅水墨丹青。在晴朗之日,湖水宛如明镜,倒映着山峦、树木、云彩与精美的亭台阁榭,“仙湖倒影” 如梦如幻,随四季更替、天气变幻,展现出不同风姿,宛如大自然手中的万花筒,令人目不暇接。
八仙亭系景区中心,堪称一绝。亭多名多,大亭小亭、古亭新亭错落有致,不下 25 个,尤以八仙亭群最为瞩目。亭分上下层,高达 10 米,上层为凉亭,中层是太极亭,下层按八卦方位排列八亭,各亭绘有八仙壁画,亭与亭相互交织,金碧辉煌。远观群亭,上有亭、亭下有亭、亭中有亭,亭亭相叠,亭亭相通,与天桥、庙殿、楼阁、曲桥、浮桥、水榭交织,与湖光山色、翠林修竹融为一体,仿若瑶池仙景,让人流连忘返。
东南福天宫后院 4 楼天云阁,藏有一幅 “地仙” 何野云(虱母仙)的 “活” 画像,高 2 米,工笔细腻,栩栩如生。神奇的是,无论观者站在何处,画中人的眼睛、嘴巴、足尖乃至手中书本 “周易” 二字,皆朝向观者,民间俗称 “活画”。传闻画师偶发灵感所作,后再无人能绘出同样神韵,引得游客纷至沓来,只为一睹这神奇画作。
景区周边配套设施完善,餐饮、住宿一应俱全,能满足游客多样需求。在这里,既能沉醉于自然风光,又能感受历史文化熏陶,是休闲度假的理想之选,让每一位到访者尽享惬意时光,沉醉不知归路。
东里寨坐落于汕头市潮南区陇田镇东仙村,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(1763 年),是昔年航海富商、号称 “潮阳四大富之一” 郑毓琮之孙郑峻峰所建,占地 12544 平方米,为正方形巨寨,宛如一座威严的城堡,诉说着潮汕先辈的辉煌过往。
从外观望去,东里寨呈 “国” 字形,寨墙高 6 米,厚达 60 厘米,坚实厚重,有 “东里寨墙可跑马” 之说,四角建有更楼,更楼延伸出寨墙 1.5 米,墙头上修有跑道,连通四座更楼,枪炮口互为呼应,尽显一夫当关,万夫莫开之势,墙体上斑驳的弹痕,默默诉说着往昔抵御匪盗的艰辛岁月。寨有正、东、西三门,正门坐南向北,门上牌楼书有 “东里腾辉” 四个大字,为乾隆年间棉城进士萧重光所书,东门匾书 “涵元”,西门匾书 “配极”,庄重肃穆,彰显着昔日家族荣耀。
走进寨内,建筑群严整有序,由 12 座三进三落厝、15 座下山虎庭院组成,包括环寨墙的平房建筑,共有房屋 466 间,以郑氏家庙为中轴线,按三街六巷布局,庭院排列整齐,鳞次栉比,如 “百鸟朝王” 般簇拥着祠堂。街巷纵横,府第相连,仿佛能看到当年郑氏家族的繁荣昌盛,邻里往来密切,至今仍居住在此的居民,延续着那份浓浓的人情味。
郑氏家庙更是雕梁画栋,红楹蓝桷,木雕、石雕、嵌瓷、漆画等潮汕工艺交相辉映,步入其中,金碧辉煌,尽显望族气象。在这里,还存有犁、耙、箩、筐等旧时农耕用具,以及旧俗婚娶用的 “五桶” 及家私,这些 “旧时物” 是潮汕民俗文化的生动缩影,见证着先辈们的生产生活,承载着浓浓的乡愁。
东里寨历来名人辈出,是泰国华侨、著名爱国侨领郑午楼的故里。郑午楼在海外为同胞谋福祉,在家乡捐资兴建学校、医院、饮水工程等,为家乡发展不遗余力。东里寨于 2015 年 12 月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,当地政府精心修缮,绿化美化周边环境,全力打造民俗文化中心,让这座古寨在新时代焕发出新光彩,成为潮南文旅的璀璨名片,吸引着四方游客前来探寻潮汕古韵,感受先辈智慧与情怀。
潮汕牛肉火锅,堪称潮南美食界的璀璨明珠,亦是潮汕饮食文化的扛鼎之作。其历史源远流长,可追溯至南宋时期,历经岁月洗礼,在潮汕人手中不断雕琢,终成如今风靡全国的舌尖盛宴。
食材选取,是这道美食的灵魂开篇。潮汕牛肉火锅对牛肉品质要求近乎苛刻,非当日新鲜宰杀的黄牛不可。为保证极致新鲜,当地不少牛肉火锅店与屠宰场紧密相邻,现宰现卖,让食客品尝到牛肉最本真的鲜嫩。一头牛在潮汕厨师手中被精细分解,脖仁、吊龙、五花趾等各个部位各有千秋,脖仁肉质鲜嫩多脂,入口即化;吊龙肥瘦相间,嚼劲与鲜嫩完美平衡;五花趾筋肉交错,口感爽脆弹牙,不同部位在锅中涮煮数秒至数十秒不等,精准的时间把控,方能释放出牛肉最绝妙的风味。
汤底,看似简约却暗藏玄机。传统做法以牛骨清汤搭配白萝卜,清澈见底的汤底,没有繁杂调料的堆砌,只为凸显牛肉的原汁原味,正所谓 “大味至淡”,一口热汤,暖身更暖心,先涮肉,后品汤,感受牛肉鲜香与萝卜清甜在味蕾间交织。
蘸料,则为牛肉火锅添上点睛之笔。沙茶酱,这一源自印尼传统酱料 “沙爹”、经潮汕人改良的独特调料,咸香微甜,带着微微的辣味与海鲜香气,与鲜嫩牛肉相得益彰;若喜清爽,亦可选择普宁豆酱,豆香醇厚,为牛肉赋予别样风味。
在潮南街头巷尾的牛肉火锅店,常常座无虚席。食客们围坐锅旁,眼盯锅中翻滚的清汤,手中竹筷轻夹薄如蝉翼的牛肉片,上下涮动几下,迅速捞出,蘸上心仪酱料,放入口中,刹那间,牛肉的鲜香、汤汁的清甜、蘸料的浓郁在口腔中炸裂,一场味蕾狂欢就此开启,让人欲罢不能,也难怪潮汕牛肉火锅能走出国门,成为世界认识潮汕美食的一张亮丽名片。
潮汕牛肉丸,作为潮汕美食的经典代表,其制作工艺堪称一绝,承载着潮汕人对美食的执着与匠心。
追溯起源,它脱胎于客家牛肉丸,却在潮汕大地绽放出独特光芒。正宗潮汕牛肉丸需精选牛腿肉,肉质紧实、富有弹性,方为上选。制作时,摒弃机器搅拌,坚持手工捶打,经验老到的师傅手持铁棒,反复捶打数千下,直至牛肉纤维尽数断裂,肉浆出胶,方能成就其无与伦比的口感。
制作工艺极为考究,先将牛肉去筋、切块,置于大木砧上,师傅们运用巧劲与腕力,有节奏地捶打,过程中适时加入少量冰块,一来保持低温,二来让肉浆充分吸收水分,使牛肉丸更加嫩滑多汁。捶打完成后,加入适量鱼露、盐、胡椒粉、淀粉等调料,继续搅拌上劲,此时的肉浆黏性十足。而后师傅们手抓肉浆,从虎口处挤出丸子,再用汤匙迅速刮下放入温水锅中,成型的丸子在锅中慢火煮熟,期间需精准控制火候与时间,确保丸子熟透且弹牙。
出锅的牛肉丸,颗颗圆润饱满,弹性十足。放入口中轻轻一咬,汁水瞬间在齿间迸溅,肉香四溢,那弹牙的口感,让人忍不住反复咀嚼,感受牛肉的醇厚美味。在潮南,无论是作为街头小吃,搭配粿条、面汤,还是登上大雅之堂,成为宴请宾客的佳肴,牛肉丸都以其独特魅力征服味蕾,更有甚者,传说上好的牛肉丸能如乒乓球般弹起老高,虽略带夸张,却足见其品质非凡,它不仅是一道美食,更是潮汕饮食文化传承的生动注脚,让每一位品尝者都为潮汕人的智慧与技艺所折服。
潮南砂锅粥,宛如一位温柔的 “暖食守护者”,在潮汕美食谱系中占据着独特地位,是潮汕人餐桌上四季皆宜的经典。
食材多样且讲究时令新鲜,虾、蟹、贝类等各类海鲜是常客,遇上秋冬,加入排骨、鸡肉、鸭肉等肉类,更是暖身滋补。以海鲜砂锅粥为例,鲜活的虾蟹,现宰现用,蟹肉饱满、虾肉紧实,贝类吐沙干净,确保入口无沙,搭配香软大米,每一口都是大海与田园的完美融合。
熬制过程是一场耐心与火候的较量。砂锅中倒入适量清水,大火煮沸后加入淘洗干净的大米,待米粒微微开花,转小火慢熬,此时需不时搅拌,以防粘锅。随后加入处理好的海鲜食材,虾蟹的鲜甜、贝类的鲜美在慢火熬煮中逐渐融入粥里,米香与海鲜香相互交织,愈发浓郁。
调味极简,仅用少许盐、胡椒粉、鱼露提鲜,保留食材原汁原味。出锅前撒上一把葱花、香菜,瞬间为砂锅粥注入一抹清新。热气腾腾的砂锅粥端上桌,粥水浓稠,米粒软糯,海鲜鲜嫩,一口下去,暖了脾胃,醉了味蕾。冬日夜晚,一碗潮南砂锅粥驱散寒意;夏日清晨,它又是唤醒味蕾的清爽之选,不同季节、不同食材搭配,变幻出多样口味,蕴含着潮南人顺应自然、享受美食的生活智慧,成为漂泊游子心中最温暖的家乡味道。
潮南区,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,从名字溯源到人口活力,从绮丽风光到诱人美食,全方位展现着独特风姿。它的名字承载着历史的厚重,人口结构孕育着发展的希望,旅游资源散发着自然与人文交融的魅力,美食文化则传递着潮汕传统的韵味。
潮南,既有古韵悠悠的东里寨、翠峰岩,诉说着往昔岁月;又有活力四溢的现代产业,在时代浪潮中奋勇前行。它是潮汕文化的鲜活样本,传统习俗、民间艺术代代相传,滋养着人们的精神家园。当你踏上潮南这片土地,无论是漫步山间感受自然宁静,还是穿梭市井品味烟火美食,亦或是投身商海见证发展热潮,潮南都能给你一场难忘之旅,留下属于你的专属记忆,它宛如一颗镶嵌在粤东大地上的璀璨明珠,正绽放光芒,迎接更加灿烂的明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