汕头市潮阳区简介

2025-01-02

潮阳印象:粤东明珠初绽光芒

在广袤的中华大地,潮汕地区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,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光芒。而汕头市潮阳区,更是这颗明珠上熠熠生辉的重要区域,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鲜活的时代气息。

潮阳,地处广东省东南部沿海,北回归线悠悠穿过,赋予这片土地温润的亚热带海洋性气候。年平均温度约 21.5℃,四季更迭间,夏无酷热的炙烤,冬无严寒的侵袭,阳光与雨水恰到好处地润泽着每一寸土地,宛如大自然精心呵护的温柔乡。

作为粤东古邑,潮阳的历史源远流长,穿越千年的时光隧道,古老的故事在岁月长河中静静流淌。东晋隆安元年(公元 397 年),潮阳县呱呱坠地,因地处山之南、海之北,依循古代 “山南水北为阳” 的命名智慧,“潮阳” 之名应运而生,自此开启了它跌宕起伏的历史篇章。在漫长岁月里,潮阳历经风雨洗礼,从秦汉时期隶属南海郡揭阳县,到唐宋年间潮州的频繁变迁,再到明清时期的建制沿革,每一步都镌刻着时代的印记,宛如一部活着的史书,静静诉说往昔。

一、地名溯源:潮阳称谓的历史变迁

潮阳之地,历史的脉络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,彼时它隶属岭南百越,仿若一片未被完全雕琢的璞玉,散发着原始而神秘的气息。随着秦统一六国,推行郡县制,潮阳被纳入南海郡揭阳县的版图,开启了与中原文明交融的序章。

东晋隆安元年(公元 397 年),这是潮阳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,潮阳县正式设立。其得名源于古代地理命名的传统智慧,因地处大南山之南,大海之北,遵循 “山南水北为阳” 的规则,“潮阳” 之名就此诞生,宛如一颗新星在华夏东南沿海冉冉升起。此后,潮阳历经南北朝的政权更迭,在宋、齐时期,始终作为义安郡的属地,虽局势变幻,却坚守着自身的地域文化传承。

隋唐时期,潮阳的建制沿革如波澜起伏。唐永徽元年(650 年),潮阳县短暂并入海阳县,似溪流汇入大河,融入了更大的行政区域;先天元年(712 年)又复置,县治定于临昆山,开启新的发展阶段。开元盛世,潮州归属于江南道,翌年转至岭南道,潮阳县如影随形,紧密相依。天宝年间,州郡改名潮阳郡,潮阳位列其下,乾元元年(758 年),又回归潮州之名,潮阳始终是其重要成员。元和十四年(819 年),潮州刺史韩愈的一次决策,让潮阳县治迁至新兴乡棉阳,即今日潮阳市区的前身棉城镇,为潮阳后续的繁荣埋下伏笔。

南宋绍兴二年(1132 年),潮阳再度并入海阳县,如同历史的一次短暂回旋;十年后又复置,在时代的浪潮中继续前行。元代,潮阳隶属潮州路,成为庞大行政网络中的一环;明洪武二年(1369 年),潮州路变身潮州府,潮阳顺势纳入其麾下。嘉靖年间,潮阳迎来较大规模的区域调整,析出部分地域分别设立惠来县与普宁县,自身版图虽有缩小,却也促使周边区域共同发展,开启了地域发展的新篇章。

近现代以来,潮阳依旧紧跟时代步伐。民国元年(1912 年)直属广东省都督府,此后在不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间辗转,历经风雨洗礼。1949 年 10 月,新中国的曙光洒向潮阳,全境解放,潮阳县人民政府成立,潮阳人民自此当家作主,迈向新征程。2003 年 1 月 29 日,汕头市行政区划调整,潮阳区应运而生,开启了区域发展的全新篇章,向着未来大步迈进。

二、人口纵横:海滨古邑的烟火人间

(一)户籍与常住人口数据概览

踏入当代潮阳,人口画卷徐徐展开。2021 年末,潮阳区户籍人口达 187.56 万人,宛如一片繁星汇聚,他们扎根乡土,传承着世代的烟火气息;常住人口为 166.17 万人,各自在这片土地上编织着生活的梦想。时光流转至 2022 年,户籍人口增长至 188.13 万人,如潺潺溪流不断汇聚,常住人口亦攀升至 166.65 万人,展现出这片土地的蓬勃生机。

对比往昔数据,岁月长河见证着潮阳人口的稳健增长。这背后,是诸多因素携手发力。潮阳,这片充满机遇的土地,产业发展蒸蒸日上,纺织服装、塑料制品、电子电器等产业集群如繁花绽放,吸引着无数怀揣梦想的人纷至沓来,寻觅发展的契机;教育资源的持续优化,如同明亮的灯塔,吸引周边学子与家长慕名而来,为求知扎根;加之医疗条件的日益改善,为居民健康保驾护航,让人们安心定居,诸多利好共同绘就潮阳人口增长的蓬勃景象。

(二)人口结构特点剖析

细观潮阳人口结构,恰似一幅多彩织锦。性别构成上,男性如坚毅的梁柱,女性似温婉的柔丝,相互交织。以户籍人口为例,男性占比 50.37%,女性占比 48.63%,性别比为 101.49,呈现出一种和谐共生的态势,共同撑起潮阳发展的苍穹。

年龄分布层面,恰如四季更迭,各有韵味。0 - 14 岁的少年儿童,如初升朝阳,朝气蓬勃,占常住人口的一定比例,为这片土地注入灵动活力;15 - 59 岁的中青年群体,是潮阳发展的中流砥柱,他们以勤劳的双手,在各行各业挥洒汗水,铸就潮阳今日的辉煌;60 岁及以上的老年群体,如同岁月沉淀的智慧宝库,虽占比见证着人口老龄化的步伐,但也为潮阳增添了厚重的人文底蕴,其养老需求亦推动着养老产业的萌芽与成长。

作为知名侨乡,潮阳的人口特色中,海外游子是浓墨重彩的一笔。旅外华侨和港澳台同胞多达 120 余万人,相当于户籍人口的 65% 左右,他们恰似繁星散布于全球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。在东南亚的繁华都市,欧洲的浪漫街巷,美洲的活力都市,都有潮阳人的奋斗足迹。他们虽远在天涯,却心系桑梓,或投资兴业,为家乡经济注入澎湃动力;或热心公益,助力教育、医疗事业蓬勃发展,在潮阳与世界之间,搭起一座温暖而坚实的桥梁,让潮阳走向世界,让世界认识潮阳。

三、胜景揽胜:山海之间的诗意风光

(一)古韵悠悠的人文瑰宝

在潮阳这片底蕴深厚的土地上,古建筑宛如颗颗明珠,散发着历史的光辉。文光塔,恰似一位坚毅的历史守望者,矗立在潮阳区城区中心的文光公园内。它始建于宋绍兴元年(1131 年),彼时名为 “千佛塔”,后经岁月洗礼,在明崇祯八年(1635 年),知县漆嘉祉主持复建,邑人吴仕训赋予它如今的名字 —— 文光塔,寄寓着潮阳人文昌盛的美好祈愿。

文光塔为砖石结构的楼阁式七层石塔,通身高 42.42 米,底层周长 40 米,平面呈八角形,塔身自下而上逐层收缩,宛如一支苍劲的巨笔直插云霄。塔内螺旋石梯如蛟龙蜿蜒,共 122 级,拾级而上,可直通塔顶,俯瞰潮阳城区的烟火繁华。首层石头垒砌,工艺精湛,利用力学原理形成拱形及弧度,坚实无比;二层以上青砖砌筑,每层天花皆绘有精美图案,八卦图、蝙蝠、盘龙、仙鹤、凤凰等,寓意深远,或祈愿吉祥,或祝福安康,与儒、释、道 “三教” 文化相融,展现出古代潮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精神追求。塔门石匾 “文光塔” 三字,为清嘉庆二十年(1815 年)时任潮阳知县唐文藻所题,其两侧对联 “千秋文笔振金石,百丈光芒贯斗牛”,笔力雄浑,更是将文光塔的神韵与潮阳的文运昌盛展现得淋漓尽致,让观者心生敬仰。

同样承载着历史厚重的灵山寺,位于潮阳区西北铜盂镇,距离市区 25 公里,宛如一位遗世独立的高僧,在幽岭下静修千年。它创建于唐贞元七年(791 年),是禅宗六祖惠能门人大颠法师的弘法道场。大颠法师,俗名陈宝通,这位来自河南颍川的高僧,云游归来后,相中此地,在当地巨富朝请大夫洪圭(名大丁)舍地捐资助力下,开山建寺,因寺处山水清幽之地,仿若西天灵鹫岭,故命名为 “灵山”。

灵山寺规模宏大,占地面积约 5000 平方米,建筑三进深,前座观音殿庄严肃穆,中座大雄宝殿气势恢宏,后座两层的大颠堂及藏经楼古朴典雅。寺内有三厅六院九天井,东楼西阁错落有致,房 40 间,东西两边钟鼓楼遥相呼应,晨钟暮鼓,梵音袅袅。寺院周围果木树林郁郁葱葱,占地 83 亩,四季果香四溢,为寺院增添几分清幽与生机。

寺内的舌镜塔,是大颠祖师的墓塔,高 2.8 米,塔身最大直径 1.8 米,由 78 块花岗石砌成,塔基浮雕龙、麟、狮、熊及奇花异卉,古朴典雅,为广东省重点保护文物。相传大颠圆寂后,墓塔曾现神奇,唐末有人发其窣堵而葺之,见骨髀尽化,惟舌根尚存如生,复瘗之,号瘗舌冢;宋至道中,乡人又发现之,惟古镜一圆而已,后人遂称其为 “舌镜塔”。而 “灵山留衣” 的佳话更是流传千古,唐元和十四年(819 年),韩愈因谏阻唐宪宗迎佛骨而贬为潮州太守,与大颠法师交谊甚笃,临移袁州,登灵山面别大颠并留官衣,如今寺内留存的韩愈谒见大颠的信函碑刻,便是这段情谊的见证,让后人得以窥探那段跨越身份与信仰的真挚交往。

(二)鬼斧神工的自然奇观

莲花峰,地处汕头市潮阳海门镇南海边陲,练江入海口处,犹如一朵盛开在南海之滨的巨型莲花,散发着独特魅力。它由一大堆瓣状纵裂的花岗石天然堆砌而成,主峰莲花峰拔地而起,三面环海,一面依山,在沧海蓝天之间,尽显雄浑壮阔。

关于莲花峰的得名,还有一段传奇佳话。南宋末年,元兵入侵,烽火连天,文天祥率大军南下至潮阳,1278 年 11 月,他登上此峰眺望帝舟,只见海天茫茫,水黑云寒,寻觅无果,不禁仰天长叹,刹那间,足下巨石仿若感应其悲愤,裂成莲花瓣状,莲花峰由此得名。文天祥还剑刻 “终南” 二字于石上,寓含 “臣心一片磁针石,不指南方不肯休” 之意,其忠贞爱国之情与莲花峰相融,让这座山峰承载起厚重的民族精神。此后,历代文人墨客纷至沓来,在此留下百余处书法诗文,或激昂、或悲愤、或感慨,如黑旗军将领刘永福的草书 “虎” 字、书法家于右任和刘海粟等的题字,宛如一部不朽的石头史册,让莲花峰成为潮汕久负盛名的人文胜迹。

莲花峰景区内景点星罗棋布,美不胜收。峰前大海浩渺,春夏之夜,天将破晓,海面上银光闪烁,环绕莲花峰久久不散,直至日出方逝,这便是被誉为潮汕八景之一的 “莲峰海色”,如梦如幻,仿若仙境。东侧海滩沙白水洁,是天然的海边浴场,夏日里,人们在此弄潮戏水,沙滩日浴,尽享海滨欢乐;西侧海滩怪石嶙峋,百态千姿,狮首山、望夫石等景观栩栩如生,风暴袭来时,波涛汹涌,白浪排空,动魄惊心,其上悬崖的古炮台遗迹,四个炮眼中的四尊古炮,曾在明清靖海抗倭中立下赫赫战功,见证着往昔的烽火岁月。

海门湾,潮阳东南沿海的璀璨明珠,位于潮阳县与惠来县东部交界处,练江出海口,因湾顶东北岸的海门镇而得名。这片海域面积约 65 平方公里,海水澄澈如镜,阳光倾洒,波光粼粼。海底珊瑚礁群五彩斑斓,如梦幻海底花园,热带鱼穿梭其间,灵动而自在;浅滩贝类丰富,沙白蚬、花蛤等,是赶海人收获的宝藏。

海门镇作为海门湾畔的核心区域,是广东省典型的滨海城镇,海洋渔业资源得天独厚。这里拥有国家级中心渔港和潮阳唯一对外贸易口岸潮阳商港,各类渔船穿梭如织,每年海洋水产总产量颇为可观。海门糕仔、海门港鱿鱼脯、金钱鳖鱼胶、西施舌和野生牛母石紫菜等特产,更是带着大海的馈赠,声名远扬。其中,海门糕仔口感酥脆香甜,以糯米粉、白砂糖、花生碎等为原料,传统工艺手工制作,咬上一口,满满的儿时回忆;海门港鱿鱼脯肉质紧实,嚼劲十足,经晾晒、烘烤等多道工序,保留了鱿鱼的鲜香,让人唇齿留香。

海门湾不仅是渔业的沃土,也是旅游休闲的胜地。游客可乘船出海,感受海风拂面,观赏海豚逐浪;岸边垂钓,静享悠闲时光;漫步沙滩,看夕阳余晖洒下,将海面染成金黄,感受岁月静好,沉醉于这海滨风光之中,忘却尘世纷扰。

四、舌尖潮阳:味蕾上的潮汕风情

(一)传统粿品:米香里的民俗记忆

在潮阳美食的绮丽版图中,粿品宛如一朵绽放的繁花,散发着迷人的芬芳。粿,这一由大米制作而成的传统食物,在潮阳人手中变幻出万般风情,承载着深厚的民俗底蕴,贯穿于他们生活的岁岁年年。

鲎粿,作为潮阳独有的美食瑰宝,恰似一位深藏不露的美食大师。传统做法颇为考究,需取新鲜鲎肉与米浆精妙融合,再加入猪肉末、香菇、鹧鸪蛋等食材,一同炊制,最后经油浸高温烹制,方能成就其独特风味。历经岁月变迁,如今的鲎粿虽因鲎的稀少,在食材选择上有所改良,以鲜虾、碎肉、香菇、花生仁等调制馅料,但那股迷人的芳香依旧,入口外酥内嫩,鲜甜在舌尖舞动。在潮阳的街头巷尾,常能觅得鲎粿的身影,店家将其从蒸笼中取出,利索地切成小块,浇上特制的辣椒酱或沙茶酱,食客接过,趁热咬上一口,软糯与酥脆交织,酱料的香辣与粿品的鲜美碰撞,瞬间点燃味蕾,那是潮阳游子魂牵梦绕的家乡味道,也是外来旅人探寻潮阳风情的舌尖密匙。

除了鲎粿,潮阳的粿品家族还有诸多成员。无米粿,这一名字看似矛盾,实则蕴含着潮汕人的智慧。它的粿皮以番薯粉制成,晶莹剔透,宛如薄纱。馅料多选用蔬菜杂粮,咸口的如马铃薯、芋头、竹笋切成小粒,加沙茶炒熟,香气四溢;甜口的则是芋泥或豆沙,绵密香甜。韭菜粿亦是经典,翠绿的韭菜融入粿皮之中,油煎之后,香气扑鼻,咬下去外皮酥脆,内馅嫩滑,韭菜的独特香味萦绕唇齿,令人回味无穷。在传统节日或家庭聚会中,这些粿品纷纷登场,如春节时,家家户户蒸制红桃粿,寓意吉祥如意;端午包栀粿,清热祛暑;中秋做绿豆糕粿,赏月品茗时,增添一抹甜蜜。粿品,不仅仅是食物,更是潮阳人情感的纽带,民俗文化的生动传承。

(二)海鲜盛宴:大海馈赠的鲜美滋味

潮阳,这座依海而生的城市,海鲜是大自然慷慨馈赠的宝藏。海门鱼饭,犹如一颗璀璨的海味明珠,闪耀在潮阳美食的苍穹。传统做法充满渔家智慧,将新鲜海鱼,如巴浪鱼、秋刀鱼等,保留内脏与鱼鳞,整齐码放在竹子编制的鱼篮内,先用粗盐均匀腌制,让鱼肉紧致,随后放入加了盐的海水中煮熟,原汁原味得以最大程度保留。如今,在传承古法基础上,现代改良悄然登场,饭馆里既有遵循传统的原味鱼饭,也有卤煮版本,加入五香粉、辣椒、孜然等调味料,为食客提供多元选择。

在海门的海鲜大排档,刚出锅的鱼饭散发着诱人光泽,鱼身完整,鳞片在灯光下闪烁微光。食客用手轻轻一剥,鱼肉如蒜瓣般散开,蘸上普宁豆酱,送入口中,鱼肉的鲜嫩、豆酱的咸香交织,大海的气息瞬间弥漫整个口腔,那是来自海洋最纯粹的问候。除了鱼饭,潮阳的海鲜菜肴亦是琳琅满目。清蒸螃蟹,选用鲜活的青蟹,清蒸后蟹肉清甜,蟹黄饱满,只需蘸些许醋,便能将鲜美释放得淋漓尽致;白灼虾,活蹦乱跳的鲜虾在沸水中短暂焯烫,虾肉紧实弹牙,保留着原始的鲜甜;还有生腌血蚶,用酱油、蒜末、辣椒等调料腌制新鲜血蚶,入口血水微溢,鲜嫩爽滑,是潮汕人餐桌上的挚爱,虽口味独特,却让无数食客一试倾心。若想亲身体验挑选海鲜的乐趣,海门海鲜市场是绝佳去处,清晨时分,渔港码头热闹非凡,渔船满载而归,各类海鲜琳琅满目,螃蟹张牙舞爪,鱼虾活蹦乱跳,在这里,你能感受到潮阳渔业的蓬勃生机,领略大海与餐桌的紧密相连。

(三)牛肉传奇:一口鲜爽的极致追求

谈及潮阳美食,牛肉是绕不开的话题,而铜盂牛肉更是其中的翘楚。这里的牛肉选材严苛,只取当天宰杀的黄牛,精选牛里脊、牛筋、牛腩等部位,确保肉质鲜嫩多汁。手打牛肉丸,堪称铜盂牛肉的金字招牌,制作工艺宛如一场精彩绝伦的表演。经验老到的师傅,手持铁棒,精准发力,反复捶打新鲜牛肉,直至肉糜细腻如泥,肌肉纤维充分延展,此时加入适量的盐、淀粉、鱼露等调料,继续搅打,让调料与肉糜完美融合,方能成就其弹牙多汁的口感。

煮牛肉丸时亦有讲究,需用牛骨清汤,小火慢煮,待丸子浮起,便是最佳赏味时刻。咬上一口,汁水四溢,弹牙的口感与鲜香的肉味在口腔中奏响交响曲,令人陶醉。牛肉火锅,亦是潮阳人的心头好。店内悬挂着新鲜牛肉,各个部位标识清晰,食客可依喜好挑选。锅中清汤沸腾,夹起一片薄如蝉翼的牛肉,在汤中轻涮数秒,变色即捞,蘸上沙茶酱,放入口中,牛肉的鲜嫩、沙茶酱的醇厚交织,瞬间驱散周身疲惫。在潮阳的街头,牛肉火锅店随处可见,其中不乏传承数代的老店,店内人声鼎沸,烟火升腾,亲朋好友围坐一锅,共享牛肉盛宴,那是潮阳人日常生活中最温暖的烟火画面,也是潮阳美食文化中最具人气的篇章。

五、潮阳新韵:古韵与现代的交织融合

潮阳,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,在时代的浪潮中勇立潮头,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。经济发展的巨轮滚滚向前,纺织服装产业恰似一面飘扬的旗帜,引领风骚。作为 “中国针织内衣名镇” 的谷饶镇,汇聚着数千家纺织服装企业,从原料生产到设计研发,再到加工制造、销售物流,一条完整而成熟的产业链已然形成,产品畅销国内外,让潮阳 “内衣之都” 的美誉声名远扬;电子信息产业异军突起,以科技创新为驱动,智能硬件、电子元器件等产品不断迭代升级,为潮阳经济注入澎湃动力,成为推动发展的新引擎。

城市建设的画卷徐徐展开,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,现代化住宅小区星罗棋布,为居民构筑温馨家园;交通网络四通八达,高速公路密织如网,厦深铁路潮阳站宛如城市的门户,让潮阳与全国紧密相连,便捷的交通不仅方便了民众出行,更为商贸往来、人才交流架起了桥梁,让潮阳全方位融入区域发展大局。

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火炬熊熊燃烧,英歌舞、剪纸、笛套音乐这 “三瑰宝”,在新时代绽放新光芒。英歌舞豪迈奔放的舞姿,剪纸精美绝伦的技艺,笛套音乐悠扬婉转的旋律,不仅活跃于本土舞台,更走出国门,向世界展示潮阳独特的文化魅力;民俗活动异彩纷呈,贵屿双忠信俗、大峰信俗等,承载着先辈的信仰与祈愿,在传承中创新,吸引着八方游客纷至沓来,感受潮阳浓郁的民俗风情,为潮阳文旅融合发展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
展望未来,潮阳恰似一艘扬帆远航的巨轮,锚定目标,破浪前行。在产业升级的航道上,传统产业将持续向高端化、智能化迈进,新兴产业蓬勃发展,为经济腾飞插上矫健羽翼;生态保护的理念深入人心,练江的清澈、青山的翠绿将成为潮阳最亮丽的底色,人与自然和谐共生;文化发展的步伐坚实有力,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,让潮阳成为既有历史底蕴,又具创新活力的魅力之城。

潮阳,这座粤东古邑,以其厚重的历史、独特的人文、诱人的美食,散发着迷人魅力。它宛如一本厚重的书,每一页都写满故事;又似一幅绚丽的画,每一笔都绘尽风情。来吧,朋友,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,探寻历史的足迹,聆听岁月的回响,品味美食的芬芳,感受潮阳的热情与活力,相信你定会沉醉其中,流连忘返,收获一场难以忘怀的心灵之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