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关链接
Copyright © 汕头市旅游景点特色美食网 沪ICP备2024076799号
2025-01-02
汕头市澄海区,宛如一颗镶嵌在粤东沿海的璀璨明珠,散发着独特的魅力。它位于广东省东部、韩江三角洲出海口,东北接潮州市饶平县,西北界潮州市潮安区,西南毗邻汕头市龙湖区,东南与南澳县隔海相望。境域处在东经 116°41′至 116°54′和北纬 23°23′至 23°38′之间,北回归线横贯区中,东西宽 22 公里,南北长 27.85 公里,历来是粤东、闽西南和赣南一带的重要交通枢纽,国道 G324 线和沈海高速公路纵穿区境,是名副其实的 “粤东门户”。
澄海历史源远流长,其旧称有澄阳、海阳等。远古时代,这里大部分地方还处于大海之中,是一个 “海气昏昏水拍天” 的海湾,后来才逐渐成陆。夏、商、周时,属百越之地。秦汉时,属南海郡揭阳县。秦始皇三十三年(公元前 214 年)平定南越,置象郡、桂林、南海三郡,并派员戍南海郡之揭阳岭。汉元鼎六年(公元前 3 年)南海郡辖揭阳县,澄地属揭阳县。晋咸和六年(公元 331 年),南海郡分出东官郡,澄海地域属东官郡(后改义安郡)的海阳县。隋、唐时属海阳地域。直至明朝嘉靖四十二年(1563 年),为抗御倭寇袭扰,析海阳县上外、中外、下外 3 个都,揭阳县蓬州、鳄浦、鮀江 3 个都,饶平县苏湾都设置澄海县,取意 “澄清海氛” 或 “海宇澄清”,以安定人心,隶属潮州府,其县治设于下外莆之辟望村(今澄城),“澄海” 之名由此而来。
自澄海置县后,县名沿用至今,虽历经朝代更迭、行政变革,但其蕴含的 “海宇澄清” 寓意始终未变,承载着人们对安宁、和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。在这片土地上,先辈们胼手胝足,开启了澄海发展的新篇章。明清时期,澄海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,逐渐成为粤东地区的重要商贸集散地,渔业、盐业、航运业蓬勃发展,为后来的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澄海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,聚居着众多勤劳善良的人们。截至近年,澄海区常住人口达到约 88 万人,户籍人口约 78 万人。常住人口的相对稳定,反映出澄海经济、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吸引力,源源不断地吸纳着来自各地的人才与劳动力,他们在此扎根,融入当地生活,为澄海的持续繁荣注入动力。
从人口分布来看,城区如凤翔街道、澄华街道、广益街道人口较为密集,这里集中了大量的商业资源、教育机构与行政部门,是澄海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,高楼林立,车水马龙,人们穿梭于写字楼、商场、学校之间,忙碌而充实。而各镇如莲下镇、东里镇、溪南镇等,人口分布则与当地产业紧密相连。莲下镇作为著名的塑料玩具之乡,工厂林立,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,常住人口中相当比例是从事玩具生产、加工、销售等相关产业链的从业者,他们用灵巧的双手,将一件件精美的玩具推向世界市场。
在民族构成方面,澄海以汉族为主,占绝大多数人口比例。汉族居民在此传承着悠久的潮汕文化,从传统节日庆典到日常生活习俗,处处彰显着潮汕风情。同时,随着时代发展,少量的少数民族同胞也因工作、婚姻等原因融入澄海大家庭,他们带来了别样的民族文化元素,与本土文化相互交融、碰撞,共同绘就了澄海多元包容的人文画卷。走在澄海街头,既能听到熟悉的潮汕方言,那韵味十足、饱含历史底蕴的乡音,传递着浓浓的乡情;偶尔也能听闻少数民族同胞欢快独特的语言,奏响着和谐共处的乐章,让人深切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暖与包容。
莲华乡村旅游区宛如一颗隐匿在粤东山水间的绿宝石,散发着迷人的田园魅力。这里北倚莲花山,南临韩江北溪,山水相依,勾勒出一幅如诗如画的自然景致。踏入这片土地,仿若踏入世外桃源,万亩果蔬基地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,各类蔬果琳琅满目,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果蔬的芬芳,令人心旷神怡。
大自然休闲农庄是游客亲近自然的绝佳去处。农庄内绿树成荫,繁花似锦,漫步其间,能看到灵动的松鼠在枝头跳跃,五彩的蝴蝶翩跹起舞。在这里,人们可以亲手采摘新鲜的果蔬,品尝从田间到餐桌的原汁原味;还能参与趣味农事活动,体验农耕的辛劳与收获的喜悦,感受大地的馈赠。
莲花山温泉度假村更是备受游客青睐。它依傍莲花山南麓,欧式风格的建筑与周边山水相得益彰,充满异域风情。温泉水质优良,富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,设有不同功效、各具特色的泡池,如美容养颜的玫瑰池、舒缓身心的薰衣草池、强身健体的中药池等。当夜幕降临,繁星点点,泡在温暖的泉水中,听着山间的虫鸣鸟叫,一天的疲惫瞬间消散,仿若与天地融为一体。
前美古村侨文化旅游区是澄海历史与侨乡文化深度交织的典范。这座古村距今已有 600 多年历史,岁月悠悠,为其沉淀下厚重的底蕴。古村中的建筑是一部部无言的史书,大多为海外侨胞衣锦还乡后所建,融合了潮汕传统建筑风格与南洋风情元素,独具特色。
陈慈黉故居堪称 “岭南第一侨宅”,规模宏大,气势磅礴,占地面积达 2.54 万平方米,由郎中第、寿康里、善居室、三庐等宅第组成,共计有厅房 506 间。建筑以 “驷马拖车” 为主体格局,糅合了西式洋楼与中式庭院的精髓,庭院深深,回廊曲折,木雕、石雕、彩绘等装饰工艺精湛绝伦,花鸟鱼虫、人物故事皆栩栩如生,每一处细节都尽显当年陈家的显赫与富足,让人不禁感叹先辈们的卓越匠心与非凡智慧。穿梭其中,仿若能看到昔日陈家子孙在此生活、议事的热闹场景,听到往昔的欢声笑语在庭院间回荡。
漫步在前美古村,除了欣赏精美的建筑,还能感受到淳朴的民风。古村的居民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生活方式,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。街头巷尾,老人们悠闲地坐在门口,或下棋对弈,或谈天说地,脸上洋溢着岁月静好的从容;孩童们在巷子里嬉笑奔跑,纯真无邪的笑声为古村增添了生机与活力,让人沉醉在这浓浓的烟火气息之中,忘却尘世喧嚣。
塔山风景区坐落于澄海城区西北约 5 公里处,是自然与人文相得益彰的好去处。这里山峦起伏,绿树成荫,森林覆盖率极高,山间空气清新得仿若被大自然精心过滤过一般,每一口呼吸都沁人心脾,富含满满的负氧离子,是城市人逃离喧嚣、放松身心的理想 “天然氧吧”。
山上的塔山古寺历史悠久,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,历经风雨沧桑,多次修缮,依然庄严肃穆。寺内香烟袅袅,梵音阵阵,一尊尊佛像慈悲祥和,让人不禁心生敬畏。踏入寺门,仿若踏入一片净土,尘世的纷扰刹那间被隔绝在外,心灵得到片刻的宁静与慰藉,游客们在此祈福许愿,期盼生活顺遂安康。
沿着蜿蜒的登山步道拾级而上,沿途怪石嶙峋,形态各异,有的如仙人指路,有的似神龟探海,给登山之旅增添了不少趣味与惊喜。登顶远眺,澄海城区全貌尽收眼底,高楼大厦鳞次栉比,道路纵横交错,韩江如一条丝带穿城而过,江面上船只往来穿梭,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,让人不禁为这座城市的繁荣与发展而心生自豪。
陈慈黉故居旅游区作为汕头新八景之一,声名远扬。它不仅仅是一座民居建筑群,更是一部凝聚着潮汕华侨奋斗史与家国情怀的壮丽史诗。陈慈黉家族早年下南洋谋生,凭借着勤劳智慧与坚韧毅力,在异国他乡闯出一片天地,而后回乡斥巨资建造宅第,光宗耀祖。
故居的建筑风格独树一帜,既保留了潮汕传统民居的 “下山虎”“四点金” 布局,又大胆融入西方建筑的巴洛克、洛可可元素,形成中西合璧的独特风貌。精美的雕花、细腻的彩绘、典雅的罗马柱,处处彰显着奢华与考究。据说当年建房所用的进口瓷砖、彩色玻璃等建筑材料,皆通过海运远道而来,耗费巨资,其用心程度可见一斑。
走进故居,仿若走进一座艺术的殿堂。木雕作品刀法细腻,人物花鸟跃然木上;石雕工艺精湛,龙凤麒麟栩栩如生;壁画色彩鲜艳,描绘着潮汕的民俗风情与历史故事,让人目不暇接。屋内的布局精巧合理,庭院、天井错落有致,采光通风极佳,即便在炎炎夏日,屋内也透着丝丝清凉,先辈们的建筑智慧令人折服。漫步其间,仿若能听到往昔宅院里的朗朗书声、悠悠丝竹,感受到陈氏家族曾经的兴盛与辉煌,以及他们对故土深深的眷恋与回馈之情。
东里猪脚饭,作为澄海美食的招牌之一,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独特魅力。它起源于东里的街边大众食品 “半碗叠”,19 世纪 80 年代,澄海的樟林古港商旅云集,挑担的苦力们为求饱腹耐饿,“半碗叠”—— 半碗米饭叠上一两块卤制猪脚的吃法应运而生,因其契合劳作需求而备受欢迎,后逐渐发展为如今的东里猪脚饭。
其选料极为考究,专取猪后脚,肉质紧实、胶原蛋白丰富。卤制过程更是精细入微,以陈年老卤汤为基,加入上好酱油、冰糖、八角、豆蔻、丁香、香菇、大蒜头等多种原料,猛火煮开后放入猪脚,半小时转小火,历经约 3 小时慢熬,直至猪脚香汁渗透、皮肉软烂。卤好的猪脚色泽红亮诱人,入口软烂无渣、肥而不腻、香气四溢、胶绵而不沾牙。搭配的米饭亦不简单,选用优质泰国香米,煮出的饭软滑且富于弹性,入口香气四溢。食用时,将猪脚切块置于米饭之上,浇上一勺卤汁,瞬间激发食欲,让人欲罢不能,在澄海本地乃至潮汕地区,它都是人们日常饮食、宴请宾客的热门之选,是潮味美食的经典代表。
猪头粽,又名首花,是澄海极具特色的传统名吃,始创于本地,历史悠久。它看似普通,实则内藏乾坤。原料选用猪头肉、里脊肉、后腿肉,讲究肥瘦搭配,依据季节调整比例,冬季猪头肉多些,夏季猪腿肉多些,确保四季食用皆不腻口。制作时,先将猪头肉剃毛洗净、猪腿肉剔筋膜杂质,切块丁入锅旺火熬煮 40 分钟以上;捞出后切片捣碎,反复操作至肉成细丝;再热朥翻炒,去除水分、煎出多余脂肪;接着滤油,重新入锅加调料翻炒,遵循 “先旺后文,若旺若文,文旺结合” 口诀,依次加入生抽、老抽、白糖、盐、味精、鱼露、高粱酒等,还有独家草药、香辛料粉末调味;最后舀入垫纱布的特制长方形模具,压上约 100 斤重石块,脱模后按传统手工切割,成就边缘整齐、薄厚适口的赤棕色间灰白点薄片。
食用方法多样,可即食,咬下一口,肉质软中带韧,咸香丰腴,既有瘦肉纤维感,又有肉皮胶质 Q 弹;配粥时,切成小粒小火煎至油脂微渗、表面微黄酥脆,为清淡白粥增添醇厚滋味;下酒时,与啤酒相得益彰,猪头皮和上乘瘦肉的淡淡油香,在酒的清醇激发下愈发诱人;饮茶时,一碟猪头粽、一杯功夫茶,尽显潮汕人的悠闲雅致,它早已融入澄海人的生活日常,是不可或缺的美味。
隆都米钱,俗称 “米钱”,作为澄海传统小吃,从旧时潮汕民间年节供品 “落汤钱” 衍生而来,承载着百年历史与民俗记忆。它的制作工序严谨,坚守传统工艺精髓。选用优质糯米粉,加水搅拌成软块状,下锅煮熟后反复揉拌,使其质地柔韧,成为绝佳的外皮原料。馅料则以加油的乌豆沙或瓜丁为主,乌豆沙细腻绵密、豆香浓郁,瓜丁清甜爽脆,为米钱注入丰富口感层次。
制成后的米钱,外形扁圆可爱,色泽温润。咬上一口,软糯香甜,糯米皮的柔滑与馅料的香甜瞬间在舌尖绽放,伴随着若有若无的芝麻香、葱珠香,口感层次分明,香、甜、柔、滑完美融合,令人陶醉。在隆都地区,诸多老字号代代相传,延续着这份甜蜜技艺,每一枚米钱都是对传统美食文化的坚守,也是游子心中难以忘怀的家乡味道,逢年过节、婚丧嫁娶等场合,总能见到它的身影,为喜庆日子增添温馨氛围。
澄海,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与灿烂文化的土地,从 “海气昏昏水拍天” 的海湾逐步演变成如今的繁荣模样,“澄海” 之名蕴含的安宁祈愿贯穿始终。这里的人们,用勤劳与智慧勾勒出城市的蓬勃生机,人口的汇聚与交融书写着包容篇章。名胜古迹宛如颗颗明珠,散发着古韵今风交织的魅力;美食佳肴更是舌尖上的诗篇,传递着浓浓的乡情。无论是探寻历史足迹、畅享自然美景,还是品味特色美食,澄海都能给人带来一场难忘的体验。诚挚邀请各方朋友踏上这片土地,亲身感受澄海的独特魅力,相信它定会在您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美好印记,成为您记忆深处的宝藏之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