汕头樟林古港攻略

2025-03-11

樟林古港在哪里

樟林古港位于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东里镇,地处韩江三角洲下游平原,这里河海交汇 ,位置十分优越。北与饶平、潮安接壤,和闽西南、赣东南距离很近;东北直接通向南海,能够畅达五洲重洋。其港埠面积大概有两平方公里,在古时因 “遍地樟木,枞灌成林” 而得名。

从地图上看,樟林古港处于江海的连接处,它的存在就像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,将内陆与海洋紧密地联系起来。它的内河与韩江中上游密如蛛网的淡水河道相连,船只可以沿着这些河道,深入到平原腹地,实现内河航运的便捷;而从外海来看,它又直面汪洋大海,是海上贸易和对外交流的重要门户。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,让樟林古港在历史的长河中,拥有了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。

千年流转:探寻古港历史

樟林古港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,那时它还只是一个小小的海滨渔村,村民们以渔业和简单的海上贸易为生 。到了宋代,这里盐业鼎盛,著名的小江盐场使司就设在这里,专管沿海各地渔盐业课税,樟林村也逐渐热闹起来。

明代对于樟林古港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。明洪武三年(1370 年),樟林村遭贼洗劫,为了加强防御,明军在这里建石城、设水寨、练水军、守边防,樟林成为了扼守闽粤水陆交通要冲的海防重地。明嘉靖四十二年(1563 年),澄海置县,樟林划归澄海县。彼时,韩江支流北溪上达潮州府城,下通南海,处于北溪入海口的樟林,已然成为渔鲜盈市的热闹埠头。

明代后期,随着海禁的解除,樟林的渔业和海上贸易得到了进一步发展,逐渐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渔港 ,并开始与周边地区进行较为频繁的贸易往来,其商业地位日益凸显。

然而,清初的海禁和迁海政策,让樟林港埠遭受重创,几成废墟。清政府为了防止内地人民与沿海抗清军联系,于顺治八年(1651 年)开始实行海禁,并在顺治十八年(1661 年)、康熙元年(1662 年)、康熙四年(1665 年)先后颁布三次 “迁海令”,将东南沿海居民内迁 50 里。澄海被撤县,樟林港埠也难逃厄运,一向 “耕海为生” 的樟林人被迫流离失所,曾经繁华的港口变得萧条冷落。

直到康熙八年(1669 年),海禁略有松弛,澄海复县,人民重返家园,重修石城,海关税馆、右营守备署等机构相继设立,樟林的渔业、盐业、航运业才渐渐恢复生机。康熙二十三年(1684 年),清政府统一台湾,正式解除海禁,次年发布 “展海令”,允许人民出海经商。这一政策的转变,为樟林古港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。樟林商人纷纷造船出海,樟林航运业全面恢复,港口再度热闹起来。

康熙六十一年(1722 年),为应对潮汕地区的水灾和饥荒,朝廷允许外商来华售米,还鼓励本国商人前往暹罗(今泰国)采购大米。樟林商民积极响应,当地官府迅速发展起一支远洋帆船队,远洋航海事业应运而生。从此,樟林古港的航线不断拓展,北通苏州、天津,南达暹罗、印尼、马来西亚等南洋诸国 ,成为了海上贸易的重要枢纽。

清朝雍正元年(1723 年),政府要求广东、江苏、浙江、福建四省沿海商船和渔船,必须用不同颜色的油漆涂饰船头、桅杆,以示区别,海船两侧还要刊刻字号,写明某省某州县某字某号船。因为广东在南方,南方属火,对应红色,所以广东的商船、渔船船头被涂成红色,“红头船” 由此得名。樟林古港作为红头船的始发地,见证了无数潮人先辈乘坐红头船下南洋、闯世界的历史时刻。他们有的常年往返于故乡与海外,进行贸易活动;有的则在异国他乡繁衍生息,艰苦创业,在东南亚地区逐渐形成了举足轻重的潮商力量。

到了乾隆、嘉庆年间,樟林古港迎来了它的鼎盛时期。港口商船往来如梭,“巨帆高桅如蚁集”,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。其港埠一度形成 “八街六社”(后增建三街)的格局,号称粤东 “通洋之总汇”“河海交会之墟” ,成为了当时举世闻名的粤东第一大港。据清嘉庆《澄海县志》记载,当时广东每年收取税银 43700 多两,澄海一县就上缴 11600 两,占全省税收总额的 1/4 有余,樟林古港的繁荣可见一斑。在 1875 年英国出版的世界地图上,“樟林” 的字样与天津、南京、厦门等口岸一同被清晰标注,这足以证明樟林古港在当时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。

然而,随着时间的推移,樟林古港的辉煌逐渐成为过去。19 世纪初,由于河道淤塞,港口的通行能力受到严重影响,樟林古港开始每况愈下。清咸丰十一年(1861 年),根据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,汕头港被开辟为对外通商口岸。汕头港直面大海,可停靠洋轮,相比偏于内陆、只能停泊木船的樟林古港,具有更大的优势。同治年间,汕头港逐渐取代樟林古港,成为新的贸易中心,辉煌了百余年的樟林古港最终变成了一个去海十余里的普通乡镇 。

特色景观:岁月雕琢的印记

漫步在樟林古港,仿佛穿越时空,每一处景观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,它们就像一部部无言的史书,向人们诉说着古港曾经的辉煌与沧桑 。

新兴街 —— 古港的商贸记忆

新兴街建于清嘉庆七年(1802 年) ,全长 200 米,是樟林古港最繁荣时期的一个历史缩影。街道两旁是 54 间两层楼的货栈,这些货栈的建筑风格独特,巨楹厚板、精灰厚墙,坚固耐久又实用科学,可囤积大批货物 。

这里的每一间货栈都像是一个历史的见证者,它们前门临街,窄小而古朴,让人不禁想象当年商人们在这里进进出出、洽谈生意的场景;后门则直通内港,临内港处设有石门、水闸各一个和小码头一处,这种设计十分巧妙,当停泊在外港红头船上的货物要运进内港时,改用小船载入,直达小码头,然后搬进栈房,省时省力,通畅无阻 。站在栈房的后门,仿佛能看到当年一艘艘小船满载着货物,在码头边忙碌装卸的热闹景象。

走在新兴街上,脚下的石板路被岁月打磨得光滑,街道两旁的货栈虽然历经风雨,但依然保留着当年的风貌。街的入口处,是一座小石牌坊,牌坊匾额上书 “新兴街” 街名,临内街一面,又书狂草 “紫气东来” 四字,笔锋苍劲有力,为这条古街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。街中部转弯处有一大码头,设有石门、木闸制水,码头对岸为南社。码头东侧,有一 “即南海” 小庙,俗称 “阿娘祠”,供奉着南海观世音,香烟袅袅,仿佛在诉说着人们对平安的祈愿 。

在栈房中有两处极富历史价值的建筑,一处是 “安平栈”,该栈一砖一瓦、一楹一柱都保留完好,门前匾额上 “安平栈” 三个大字清晰可见,栈内有一碑记,记载着其兴建年代及资金等情况,其余结构布局也保留原状,走进其中,仿佛能听到古港当年的涛声,感受到那浓浓的古风 。另一处是 “藏资楼”,相传是红头船主巨贾蔡彦(澄海程洋岗人)的寓所,也是栈房住屋两用的建筑,它记录了 18 世纪初叶樟林古港的经济、政治、人文和民俗风情等情况 。

永定楼 —— 航标与货仓的传奇

永定楼坐落在新兴街口东南面 ,这座占地约 800 平方米的建筑,在樟林古港的历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,它既是货仓,又是航标 。

从外观上看,永定楼高大而坚固,彰显着一种古朴的气质。在樟林古港繁盛时期,这里每天车水马龙,热闹非凡。当年,楼上挂着红色的航灯,在茫茫大海中,红头船进入南澳海面即可见到这明亮的航标,它就像一盏希望的明灯,为远航的船只指引着归港的方向 。无数潮人先辈乘坐红头船漂洋过海,当他们在海上历经风浪,远远望见永定楼的红色航灯时,心中便涌起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即将靠岸的喜悦 。

作为货仓,永定楼曾经储存过大量的货物,见证了樟林古港商贸的繁荣。如今,它已经被修缮成为侨批展览馆,馆内开辟了六个主题展厅,分别为 “侨批集萃”“番畔唐山”“侨批艺文”“遥迢汇路”“家国情怀”“樟东侨批”,展示了逾千件侨批档案 。这些侨批是海外华侨华人寄给家乡眷属的书信与汇款的合称,它们不仅是一段段亲情的纽带,更是一部部记录着潮人先辈在海外艰难创业、拼搏奋斗的历史画卷 。漫步在永定楼的展厅中,看着那些泛黄的侨批,仿佛能听到先辈们在异国他乡的声声呼唤,感受到他们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对亲人的无尽思念 。

天后圣母庙 —— 信仰的力量

天后圣母庙位于樟林乡 ,这座占地十亩的庙宇,采用中轴线宫殿式结构,气势恢宏,是潮汕地区规模最大的一座天后庙宇 。

庙宇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(1767 年) ,落成之时,碑石林立,红墙朱瓦,金碧辉煌。门前是宽阔的广场,场前照壁绘着红日澄波,瑞彩炫目,两只高大的灰狮雄踞场中,两旁旗杆冲天而起,彰显着庙宇的庄严与神圣 。入门前有两面大石鼓,还有两只石狮把守,辟五封门(左右门为日月洞天),五进不见天 。庙内有大拜亭三座,正厅双筑石亭一座,两侧尚有小亭,后厅均有宫发侍立 。正厅之前,高挂巨匾,一书 “天后圣母宫”,一书 “天恩公” 。厅上宏伟的大殿中,天后圣母金身塑像凤冠霞帔,乘青鸾舆,宫女奉盘及宝印,壁上悬着上方宝剑,绘红日鲸波和龙凤纹云,光彩耀目 。殿前的精美雕塑、殿外的栏杆以及亭柱与楹栋间的木雕鳌鱼,都展示着高超的工艺水平 。

天后圣母庙之所以如此宏伟壮观,是因为在古代,海运充满了未知和危险,樟林人将战胜风浪、平安远航的希望寄托于天后圣母,她成为了海运人的精神支柱 。而当朝宰相刘墉为这座海隅神庙题赐 “海国安澜” 四字巨匾,更是让樟林港埠声名远扬 。这块巨匾不仅是对樟林人航海事业的祝福,也是对他们开拓精神的肯定 。如今,天后圣母庙依然香火旺盛,每逢重要节日,当地居民和游客都会前来朝拜,祈求平安和幸福 。在这里,人们不仅能感受到浓厚的宗教氛围,还能领略到潮汕地区独特的民俗文化 。

适合人群:总有一款吸引你

历史文化爱好者

对于历史文化爱好者而言,樟林古港无疑是一座宝藏之地。这里的每一块砖石、每一条街巷都承载着千年的历史记忆,漫步其中,仿佛能穿越时空,与古人对话 。新兴街的货栈,见证了当年商贸的繁荣;永定楼的航标,指引着红头船归航的方向;天后圣母庙的香火,延续着人们对海洋的敬畏和信仰 。这些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,就像一部部生动的史书,等待着历史文化爱好者去解读、去探索 。他们可以在这里深入研究古代海上贸易的发展脉络,探寻红头船文化的内涵,感受潮汕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 。

摄影爱好者

樟林古港独特的建筑风格、古朴的街巷和充满故事的码头,为摄影爱好者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。清晨,当第一缕阳光洒在古港的石板路上,映照出斑驳的光影,此时拍摄的照片充满了岁月的质感;黄昏时分,夕阳的余晖将古港染成一片金黄,新兴街的货栈、永定楼的轮廓在光影的勾勒下更加鲜明,为画面增添了一抹诗意 。此外,古港的传统民俗活动也是摄影的绝佳题材,如 “游火帝” 时热闹的场景、天后圣母庙祭祀时庄重的仪式,都能捕捉到独特的瞬间,展现出潮汕地区浓郁的民俗风情 。

侨乡文化探寻者

樟林古港作为侨胞下南洋的启航地,对于侨乡文化探寻者来说,具有非凡的意义 。这里是无数潮人先辈梦想启航的地方,他们从这里出发,远渡重洋,在异国他乡拼搏奋斗,开创了属于自己的天地 。侨乡文化探寻者可以在这里追寻先辈的足迹,了解他们的奋斗历程和艰辛付出 。通过参观侨批展览馆,阅读那些泛黄的侨批,感受先辈们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牵挂 。他们还可以与当地的侨眷交流,倾听那些真实的故事,深入了解侨乡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。

游玩注意事项:轻松畅游小贴士

文物保护

樟林古港的每一处古迹和文物都是历史的馈赠,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。在游玩过程中,请大家务必文明参观,不要随意涂写、刻画或损坏这些珍贵的历史遗迹 。让我们共同努力,保护好这些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,让它们能够继续见证岁月的变迁,传承先辈们的智慧和精神 。

安全问题

古港的建筑大多年代久远,在游览古建筑和码头区域时,一定要小心脚下和周围的环境 。有些石板路可能因为长期磨损而变得不平整,行走时要注意防滑;码头区域临水,要格外注意安全,不要靠近危险边缘 。特别是带小孩和老人一同游玩的游客,更要时刻关注他们的安全,避免发生意外 。

饮食卫生

潮汕美食闻名遐迩,来到樟林古港,自然少不了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 。然而,在享受美食的同时,也要注意饮食卫生 。尽量选择正规的餐厅和摊位就餐,避免食用不洁食物,以免引起肠胃不适 。如果对某些食物过敏或有特殊饮食要求,在点餐时要提前告知商家 。

旅游时间

樟林古港四季皆宜游玩,每个季节都有其独特的魅力 。春季,万物复苏,古港周边的花草树木郁郁葱葱,给古老的港口增添了一抹生机与活力;夏季,虽然天气较为炎热,但可以品尝到各种清凉解暑的潮汕特色饮品和小吃,感受海滨城市的独特风情;秋季,天高气爽,是欣赏古港风光的好时节,漫步在古港的街巷中,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沉淀;冬季,潮汕地区气候相对温和,依然可以舒适地游览古港 。不过,春秋两季的天气最为宜人,是游玩樟林古港的最佳季节 。此外,为了更好地欣赏古港的风光,建议避开节假日和周末的高峰时段,选择平日前往游玩,这样可以避免人潮拥挤,更加从容地领略古港的韵味 。

樟林古港:一场不容错过的历史文化之旅

樟林古港,这座位于汕头市澄海区的历史文化瑰宝,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,在岁月的长河中散发着独特的光芒 。它承载着千年的历史记忆,见证了海上贸易的繁荣昌盛,孕育了独特的红头船文化 。这里的每一处古迹、每一条街巷,都诉说着过去的故事,让人仿佛穿越时空,回到了那个千帆竞发、商贾云集的时代 。

无论是历史文化爱好者、摄影爱好者,还是侨乡文化探寻者,樟林古港都能满足你的期待,给你带来一场难忘的旅行体验 。在这里,你可以漫步在新兴街,感受当年商贸的繁华;可以登上永定楼,探寻侨批背后的故事;可以走进天后圣母庙,领略潮汕地区独特的民俗文化 。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惊喜,每一次发现都让人陶醉其中 。

当然,在游玩樟林古港时,也别忘了注意文物保护、安全问题、饮食卫生和旅游时间等小贴士,让你的旅行更加轻松愉快 。希望大家都能走进樟林古港,亲身感受它的独特魅力,开启一场精彩的历史文化之旅 。相信当你踏上这片土地,你一定会被它深深吸引,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 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