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关链接
Copyright © 汕头市旅游景点特色美食网 沪ICP备2024076799号
2025-03-03
都爷祠,这座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建筑,位于汕头市潮南区峡山街道旧城区内,是为纪念明朝大理寺卿周光镐而建。明神宗为表彰周光镐勤政爱民、平定叛乱的卓越功绩,于明万历三十四年(1606 年),在周光镐告老还乡之际,特赐建此祠 。潮汕人民尊称周光镐为周都爷,故而这座祠堂被称为 “都爷祠”。
周光镐,字国雍,号耿西、止庵,于明朝嘉靖十五年(1536 年)出生在广东潮阳县桃溪乡(今潮南区桃溪乡)。他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才华,少承家学,在父亲周孚先的悉心教导下,对经史子集有着浓厚的兴趣。周孚先是当时岭南知名的理学家,他的言传身教为周光镐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在这样的家庭环境熏陶下,周光镐勤奋好学,立志在仕途上有所作为,为国家和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嘉靖四十一年,周光镐考中举人,这是他仕途的起点。此后,他更加努力,终于在隆庆五年(1571 年)考中进士,被任命为浙江宁波府推官。在任期间,他展现出了卓越的才能和公正的品格,不仅负责处理宁波府的司法事务,还兼任府属象山、奉化和慈溪三县事。他以严谨的态度和敏锐的洞察力,处理了许多复杂的案件,赢得了当地百姓的赞誉和尊重。
在他的仕途中,周光镐历任南京户部、吏部主事、郎中。每到一处,他都尽职尽责,为当地的发展和百姓的福祉付出努力。后来,他担任四川顺庆府(今南充市)知府,在任期间,他深入了解当地的民生疾苦,积极推行改革,减轻百姓的负担,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。他还注重教育,兴办学校,培养人才,为当地的文化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在四川按察副使负责建昌(今西昌)兵备道事务时,周光镐面临着严峻的挑战。当时,建昌越夷叛乱,局势动荡不安。周光镐亲自参与平定叛乱的监军工作,他身先士卒,带领军队与叛军展开激烈战斗。他深知战争的残酷,但为了国家的稳定和百姓的安宁,他毫不退缩。他以兵备道及征南监军身份为先遣,率二十轻骑飞渡泸河,直插前线,“传呼所至,贼众惊匿”。协同主帅部署诸军,“三路并进,直捣贼巢”,经大小三十余战,最终擒获叛酋,收降叛众,成功平定了叛乱。这场胜利不仅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,也为他赢得了朝廷的高度认可和百姓的衷心爱戴。
随后,周光镐升任陕西按察使,专职负责 “整饬临邛兵备” 的工作。在这个重要岗位上,他继续发挥自己的才能,加强边防建设,整顿军队纪律,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。他深知边防的重要性,日夜操劳,为保卫国家的边疆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万历二十一年(1593 年),周光镐获得都察院右都御史衔,担任宁夏巡抚。宁夏当时东、西、北三面都处在蒙古族鞑靼部的包围和侵扰之中,局势十分危急。周光镐到任后,积极采取措施,加强边防防御。他组织士兵修筑城堡,加强军事训练,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战略战术。在他的努力下,宁夏的边防得到了巩固,百姓的生活也逐渐安定下来。在任三四年间,他成功地抵御了外敌的侵扰,使境域得保安澜。
然而,长期的官场生涯让周光镐感到身心疲惫,他渴望回到家乡,过上宁静的生活。万历二十四年(1596 年),他辞去官职回到家乡。回到家乡后,他并没有闲下来,而是积极从事地方公益活动。他关心家乡的发展,为家乡的建设出谋划策。他还设立书院讲学,传授自己的知识和经验,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。他的行为深受家乡人民的尊敬和爱戴,成为了当地的楷模。
周光镐于万历四十四年(1616 年)去世,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。他为官 26 年,所至著政声,在浙江、四川、陕西、宁夏等地都留下了卓越的政绩。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,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学者。他少承家学,学问渊博,涉猎广泛,经史诸子,历代诗文,相当熟谙。他的著作《明农山堂集》共 49 卷,其中诗 15 卷,收入各时期不同体裁作品 800 余题,1200 余首;文 34 卷,按序、记、传、尺牍、论、杂著、奏疏等 13 门类排列,共 500 余篇,全书近 60 万字,堪称洋洋大观。这部著作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,还具有相当的文献资料价值,如在四川平建越夷乱的《记》《议》,在宁夏关于边防战守的多篇奏疏,都是第一手资料,可补史志不足。
都爷祠作为周光镐功绩的见证,不仅是一座建筑,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。它见证了周光镐的一生,也见证了潮汕地区的历史变迁。每年都有许多游客和周氏后人前来参观祭拜,缅怀这位历史名人的功绩,感受他的精神力量。都爷祠的存在,让后人能够铭记周光镐的贡献,传承他的精神,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努力奋斗,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都爷祠占地 1000 多平方米,建筑面积 800 多平方米 ,规模宏大,在潮汕地区的祠堂建筑中颇具代表性。其坐西向东的朝向,不仅顺应了当地的地理环境和风水观念,也体现了传统建筑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与融合。走进都爷祠,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其庄重的大门,门庭开阔,彰显出一种威严的气势。进入祠内,三厅两天井的土木结构布局严谨有序,给人一种对称、规整的美感。前厅是人们进入祠堂的第一空间,它通常用于迎接宾客和举行一些简单的仪式。其空间相对宽敞,高大的木柱支撑着屋顶,给人一种开阔、明朗的感觉。穿过前厅,便是第一个天井,天井的设计巧妙地将自然光线引入室内,使整个祠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。天井四周的回廊环绕,既方便人们行走,又为祠堂增添了一份古朴的韵味。
中厅是祠堂的核心部分之一,这里空间更为开阔,是举行重要祭祀活动和家族议事的场所。中厅的木柱粗壮结实,梁枋雕刻精美,展现出高超的工艺水平。每逢祭祀之日,家族成员们齐聚于此,庄严肃穆地进行祭祀仪式,缅怀祖先的功绩。中厅与后厅之间,是第二个天井,它与第一个天井相互呼应,共同构成了祠堂的中轴线。后厅则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,这里的氛围更加庄重肃穆。后厅的空间相对较为紧凑,祖先牌位整齐地排列在神龛之中,供后人瞻仰祭拜。整个三厅两天井的布局,层次分明,功能明确,既满足了祭祀、议事等功能需求,又体现了潮汕地区传统建筑的美学观念。在潮汕文化中,祠堂的布局往往与家族的等级制度和礼仪规范紧密相连。都爷祠的这种布局,体现了家族内部的秩序和团结,也反映了潮汕人民对祖先的敬重和对家族传统的传承。
都爷祠的建筑装饰精美绝伦,尤其是飞檐照壁、梁柱、屋脊及木石栋梁上的雕刻,堪称艺术珍品,让人不禁为古代工匠们的精湛技艺所折服。飞檐照壁上,雕刻着各种栩栩如生的图案,有龙凤呈祥、麒麟献瑞等传统吉祥图案,这些图案不仅寓意着吉祥如意,也展现了古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龙凤的线条流畅自然,龙的威严、凤的优雅被刻画得淋漓尽致。龙身蜿蜒盘旋,鳞片雕刻得细腻逼真,仿佛在云端舞动;凤的羽毛色彩斑斓,形态优美,振翅欲飞。麒麟的造型则充满了力量感,它昂首挺胸,仿佛在守护着祠堂的安宁。照壁上还有一些花鸟鱼虫的图案,它们或娇艳欲滴,或灵动活泼,为整个照壁增添了一份生机与活力。
祠堂的梁柱上,雕刻着精美的人物故事和花卉图案。这些人物故事大多取材于历史典故和民间传说,如 “八仙过海”“二十四孝” 等,每一个故事都被雕刻得生动形象,人物的表情、动作、服饰等细节都处理得恰到好处。在 “八仙过海” 的雕刻中,八位仙人的神态各异,有的手持法器,有的脚踏祥云,仿佛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各显神通。花卉图案则以牡丹、荷花、梅花等为主,它们寓意着富贵、高洁、坚韧等品质。牡丹的花朵硕大,花瓣层层叠叠,雕刻得细腻入微,展现出雍容华贵的气质;荷花则以其清新淡雅的姿态,给人一种宁静、祥和的感觉;梅花的枝干苍劲有力,花朵傲雪绽放,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。
屋脊上的嵌瓷装饰也是都爷祠的一大特色。嵌瓷是潮汕地区特有的一种传统工艺,它以各种彩色瓷片为原料,经过精心设计和镶嵌,形成一幅幅精美的图案。都爷祠屋脊上的嵌瓷,色彩鲜艳,图案精美,有龙凤、花鸟、人物等。这些嵌瓷在阳光的照耀下,闪烁着五彩的光芒,为祠堂增添了一份华丽的气息。龙凤的造型栩栩如生,它们的眼睛炯炯有神,身上的鳞片和羽毛都清晰可见;花鸟的图案则充满了生活气息,鸟儿在花丛中欢快地歌唱,花朵在微风中轻轻摇曳,仿佛一幅美丽的画卷。人物的嵌瓷则更加注重细节的刻画,他们的面部表情丰富,服饰纹理清晰,展现出古代工匠们高超的技艺水平。
木石栋梁上的木雕和石雕同样令人赞叹不已。木雕工艺精湛,刀法细腻,图案丰富多样。有神话传说中的神兽、民间故事中的人物,还有各种吉祥图案。这些木雕不仅具有装饰性,还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。神兽的雕刻展现了古代人们对神秘力量的敬畏和崇拜;人物的木雕则通过生动的形象,传达了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。石雕则以其雄浑大气的风格,展现了石头的质感和力量美。石雕的图案有狮子、大象、花鸟等,它们的造型简洁而有力,线条流畅而富有韵律。狮子的雕刻威风凛凛,它张牙舞爪,仿佛在守护着祠堂的安全;大象的雕刻则显得沉稳庄重,它的身躯庞大,给人一种踏实、可靠的感觉。这些雕刻装饰不仅是都爷祠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是潮汕地区传统文化的生动体现。它们承载着潮汕人民的智慧和情感,历经岁月的洗礼,依然散发着迷人的魅力。无论是从艺术价值还是文化内涵上看,都爷祠的雕刻装饰都堪称一绝,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和品味。
都爷祠地理位置优越,坐落于汕头市潮南区峡山街道旧城区内,地理坐标约为北纬 23°15′,东经 116°33′ 。它所处的峡山街道,地处练江平原中部,潮南区北部,324 国道贯穿腹地,交通十分便利。都爷祠的周边环境充满了生活气息,与峡山街道的市井风貌相互交融。街道上,各种商铺琳琅满目,有传统的潮汕小吃店,飘来阵阵诱人的香气,让人忍不住驻足品尝;还有手工艺品店,展示着精美的潮汕传统手工艺品,如剪纸、木雕等,吸引着游客们的目光。在祠前的广场上,常常有当地居民在此休憩、聊天,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氛围。
公交出行:对于想要乘坐公共交通前往都爷祠的游客来说,可以先到达潮南区的峡山汽车站。从汕头市区有多条公交线路可到达峡山汽车站,例如可以乘坐 307 路公交车,它从汕头汽车总站出发,途径多个站点,最终到达峡山汽车站。到达峡山汽车站后,可换乘当地的短途公交线路或乘坐摩托车前往都爷祠。短途公交线路一般在汽车站附近设有站点,游客可以根据站点指示牌找到相应的公交线路。乘坐摩托车也是一种便捷的方式,价格相对较为合理,但在乘坐时一定要注意安全,佩戴好头盔。
自驾路线:如果选择自驾,从汕头市区出发,可沿着 324 国道往潮南区方向行驶。在行驶过程中,道路两旁的风景不断变化,既有现代化的城市建筑,也有美丽的田园风光。当接近峡山街道时,根据路边的交通指示牌,很容易就能找到前往都爷祠的道路。从周边城市如揭阳、潮州等地自驾过来,也可通过国道或高速公路先到达潮南区,再按照导航指引前往都爷祠。在都爷祠附近有一些停车场可供停车,如峡山商业中心停车场,距离都爷祠较近,步行几分钟即可到达。停车场的收费标准一般较为合理,根据停车时间的长短进行收费,为自驾游客提供了便利。
都爷祠对于历史文化爱好者而言,无疑是一座宝藏。这里是研究明朝历史和潮汕文化的重要窗口。从周光镐的生平事迹中,爱好者们可以深入了解明朝的政治、军事、文化等多方面情况。他在不同地区任职期间的施政措施,反映了明朝地方治理的实际情况;他参与平定叛乱的经历,展现了明朝的军事战略和边疆局势。祠内保存的各种文物和资料,如圣旨牌、御赋祭葬敕文木匾等,更是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,为研究明朝的政治制度、礼仪规范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。
对于潮汕文化的研究,都爷祠同样意义重大。它是潮汕地区祠堂文化的典型代表,反映了潮汕人民对祖先的敬重和对家族传承的重视。祠堂的建筑风格、祭祀仪式、家族制度等,都是潮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在这里,历史文化爱好者可以感受到潮汕文化的独特魅力,了解潮汕地区的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。无论是对明朝历史的深入探究,还是对潮汕文化的寻根溯源,都爷祠都能满足历史文化爱好者的需求,让他们在参观游览中收获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感悟。
都爷祠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湛的雕刻工艺,使其成为建筑艺术学习者的理想课堂。从建筑风格来看,它融合了潮汕传统建筑的特点,又兼具明朝时期的建筑特色,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演变的重要实例。三厅两天井的布局,体现了潮汕传统建筑对空间的巧妙利用和对家族秩序的尊重;坐西向东的朝向,顺应了当地的风水观念,也展示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。
祠堂内的雕刻装饰更是建筑艺术的精华所在。飞檐照壁、梁柱、屋脊及木石栋梁上的雕刻,运用了木雕、石雕、嵌瓷等多种工艺,每一种工艺都展现出高超的技艺水平。木雕的细腻、石雕的雄浑、嵌瓷的绚丽,无不令人赞叹。这些雕刻不仅具有装饰性,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。建筑艺术学习者可以在这里学习到古代建筑的结构原理、装饰手法,以及如何将文化元素融入建筑设计中。通过对都爷祠的观察和研究,他们能够汲取灵感,提升自己的建筑艺术素养,为今后的学习和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。
都爷祠的开放时间通常为每天上午 9:00 至下午 5:00 ,不过在一些特殊节假日或举办重大活动时,开放时间可能会有所调整,游客在前往之前,最好通过电话或相关旅游平台查询确认,以免白跑一趟。都爷祠目前是免费对外开放的,无需购买门票,这使得更多的人能够有机会走进这座历史文化的殿堂,感受它的魅力。但需要注意的是,虽然门票免费,但在祠堂内可能会有一些特定的活动或区域,需要额外付费参与或参观,游客在参观时要留意相关提示。
在都爷祠参观时,一定要尊重祠堂的历史文化氛围。这里是祭祀祖先、传承家族文化的场所,保持安静是最基本的礼仪要求。不大声喧哗,不追逐打闹,以免破坏这份庄严和肃穆。进入祠堂前,最好整理好自己的衣物,保持整洁得体的形象。在祭祀区域,不要随意触碰祭祀用品和祖先牌位,如果要进行上香等祭祀活动,应遵循当地的习俗和工作人员的指导。如果遇到家族正在举行祭祀仪式,游客应在一旁安静观看,不要随意打断或干扰仪式的进行,以表达对家族传统和文化的尊重。
都爷祠内的古建筑和文物都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,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爱护它们。禁止触摸、刻画文物,因为手上的汗液和其他物质可能会对文物造成损害,刻画则会直接破坏文物的完整性和美观性。在参观过程中,要爱护古建筑的门窗、梁柱等结构,不要倚靠或攀爬。同时,也要保护好周边的环境,不随地吐痰,不乱扔垃圾,保持祠堂内外的整洁。如果发现有文物或建筑存在损坏的情况,应及时告知工作人员,以便及时进行修复和保护。
来到峡山,品尝当地的美食是必不可少的体验。峡山熏鸭脯是潮汕地区特色传统名吃之一 ,主产于潮南峡山镇和潮阳和平镇。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年间,当时潮汕地区盛产甘蔗,勤劳的潮汕人将废弃的甘蔗渣作为燃料,燃烧甘蔗渣烟熏鸭肉,没想到味道竟出奇的好,鸭肉带甜,入口甘香满盈,从此这道美食便流传了下来,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。如今,由于制作工序繁复,熏鸭技艺接近失传,只有极少数人继承了这门手艺。一只熏鸭从生到熟,需要耗费整整一天的时间。首先要挑选 5 斤重的肥嫩活鸭,将其洗净后用秘方腌制过夜,再用焦糖起卤打色。第二天清晨,把鸭子置于桶内,加入甘蔗渣炭烧烟熏,这个过程长达 3 个小时,期间要多次打开木桶添加蔗渣,并定时为鸭子转身,以确保味道均匀。经过烟熏后,还要进行隔水蒸煮,这样制作出来的熏鸭脯肉质腊红,鸭骨甘酥,表皮柔嫩,肥而不腻,醇香适口 。食用时,以梅酱或麻油作蘸料,无论是作为佐酒美味还是送饭佳肴,都让人吃后口齿留香,余味无穷,历来也是宴客送礼的佳品。除了熏鸭脯,还有鲎粿、肠粉、粿汁等潮汕特色美食,每一种都能让你的味蕾沉浸在潮汕美食的独特魅力之中。鲎粿发源于潮阳棉城,是潮阳人记忆中最经典的小吃之一。它的制作方法独特,以米浆为原料,加入猪肉末、鲜虾、香菇、鹌鹑蛋等食材,蒸熟后形状像鲎,故而得名。吃的时候,配上沙茶酱、辣椒酱等调料,口感丰富,味道鲜美。潮汕肠粉与其他地方的肠粉有所不同,它的馅料更加丰富多样,有虾仁、牛肉、鸡蛋、蔬菜等,再淋上特制的卤汁,肠粉皮滑嫩,馅料鲜香,让人回味无穷。粿汁则是一种传统的潮式小吃,将米浆蒸制晾干后,切成小块放入沸水中煮熟,搭配卤肉、卤蛋、粉肠、猪肉、豆干等食材,淋上卤汁,口感软糯,香味浓郁。
祥符塔:祥符塔位于汕头市潮南区峡山镇的龟山上 ,始建于北宋宣和二年(1120),几经修毁,如今我们看到的塔是明万历二十五年(1597)周光镐重修后保存下来的文物古迹。关于祥符塔的修建,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。明嘉靖年间,洋内人柯良缙告老回乡,乡人请他主理大事。当时乡里连年出现凶杀案,柯良缙经过查访观察,发现龟山形状像倒着的死人尸体,认为这是凶煞之象。于是,他决定在龟山顶峰建塔以改变这一状态。在挖掘塔基时,发现一个古瓷瓶,瓶内有一枚铸有 “祥符通宝” 四个字的铜钱,后来便以 “祥符” 命为塔名。塔建成后,有关塔影的传说甚多,传说塔影在附近的小河、练江,甚至水井、水盆中都曾出现过,有时正立,有时倒立,形态各异,十分奇妙。祥符塔为七层八面,实心结构,塔基周长 21.2 米。虽塔尖遭雷击损毁,但却长出 “青发”(小树),给人一种独特的韵味。登上龟山山顶,站在祥符塔旁,不仅可以俯瞰整个峡山街道的美景,还能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。周边茂林曲径,景色宜人,是一处既能欣赏自然风光,又能了解历史故事的好去处。
塔山凤泉岩:塔山凤泉岩位于汕头市潮南区峡山街道环山路与凤华路交汇处 ,这里历史悠久,自然风光秀丽,是一个充满古韵的地方。凤泉岩的建筑风格独特,寺庙建筑错落有致,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得益彰。走进凤泉岩,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古老的石阶,沿着石阶而上,能看到精致的佛塔。这里的一草一木、一砖一瓦都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。山上还有清澈的泉水,泉水潺潺流淌,声音清脆悦耳,为整个景区增添了一份宁静与祥和。在凤泉岩,你可以感受到浓厚的佛教文化氛围,也可以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,放松身心,享受大自然的恩赐。对于喜欢摄影的游客来说,这里更是一个绝佳的拍摄地点,无论是阳光透过树叶洒在石壁上的斑驳光影,还是山间小溪潺潺流淌的宁静画面,都能成为镜头下的绝美风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