汕头市金平区简介

2025-01-01

金平区 —— 潮汕明珠的前世今生

在汕头市的西北部,有一片充满魅力与活力的区域 —— 金平区。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,镶嵌在潮汕大地上,散发着独特的光芒。作为汕头市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,金平区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现代发展的重任,是 “百载商埠” 的发祥地,也是中国近代花园城市的实践地。当你踏入这片土地,既能感受到历史的韵味,又能领略到时代的气息,每一寸土地都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,让人不禁想要探寻它名字背后的由来。

一、名字溯源:岁月沉淀的称谓

金平区的名字,源自于 2003 年汕头市的行政区划调整。彼时,金园区与升平区合并,各取一字,便有了 “金平” 之名。这看似简单的组合,却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对未来的美好期许。金园区,曾是汕头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,汇聚着诸多商业机遇与创新活力;升平区,则承载着汕头百姓对生活 “升平”、安居乐业的祈愿。两区融合,不仅是地理空间上的合并,更是历史与现代、经济与民生的交织,“金平” 二字,从此肩负起这片土地新的发展使命,开启了一段全新的征程。

二、人口新貌:烟火人间的蓬勃力量

岁月悠悠,金平区的人口画卷也在不断绘就新篇。截至 2022 年,金平区户籍人口达 71.31 万人,常住人口为 77.44 万人。与往昔数据相较,能清晰洞察其发展脉络。回望过去十年,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到第七次,常住人口数量有了一定变化,在区域发展的浪潮中,金平区人口增减背后,是产业、机遇与生活环境等诸多因素交织作用。

在这片土地上,各街道人口分布宛如繁星闪烁,各有特色。小公园街道以 91182 人的户籍人口数量位居前列,这里不仅是商业繁华地,更是承载着老汕头记忆的文化磁石,吸引着代代人扎根;金东街道 89028 人紧随其后,其活力四射的社区氛围、便捷的生活配套,让居民安居乐业。从年龄结构来看,金平区既有着朝气蓬勃的年轻群体,为城市发展注入创新动力,在新兴科技产业、文创领域崭露头角;又有着经验丰富、阅历深厚的中老年群体,守护着传统技艺,如潮汕刺绣、木雕等非遗传承,他们用双手延续着城市的文化根脉,老少携手,让金平区的发展既有冲劲又不失底蕴。

三、旅游胜地:古韵新风的交织画卷

(一)历史遗迹:岁月的见证者

金平区的历史遗迹,宛如一部部无言的史书,承载着往昔的荣光与沧桑。崎碌炮台,这座始建于清代同治年间的海防堡垒,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。它坐落于旧汕头的东南角,与隔岸苏安山上的炮台遥相呼应,扼守着汕头海湾的出入口,地理位置险要至极。整座炮台占地面积 19607 平方米,全台直径 116 米,呈现出独特的城堡式环形建筑风貌。墙体以贝灰、沙、煮烂糯米粥及红糖调和夯筑,配以花岗岩石料,坚如磐石;台面跑道用贝灰和糯米浆混合夯筑,平滑而稳固。炮台底层坑道与十字交叉拱窟窿全部用非风化花岗岩规格石砌筑,垛口炮位均铺上花岗岩石条,石缝严密,砌筑坚固,历经岁月洗礼,依旧傲然挺立。如今,石炮台公园以崎碌炮台为核心景点而建,这里环境优雅静谧,炮台外围环绕着一条护城河,宛如忠诚的卫士守护着往昔的记忆。当你穿过石拱桥,踏入这座环圆形城堡建筑,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,感受到当年海防的紧张与壮烈。它不仅是清代粤东地区的主要海防建筑,更是中国近代保存较为完整、独立体面积最大的炮台,现已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,向后人诉说着那段抵御外敌的英勇篇章。

潮海关旧址,同样是金平区不可忽视的历史瑰宝。它位于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外马路 2 号,建成于 1921 年,原为潮海关办公楼,是汕头开埠以来最早的建筑之一,如今已华丽转身为汕头海关关史陈列馆。这座建筑建筑面积 1556.2 平方米,为二层楼钢筋混凝土结构,走廊环绕四周,内部装饰考究,正门楼顶那座大钟,宛如一位岁月的守望者,见证着潮起潮落。潮海关的历史可追溯至 1856 年,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,清政府被迫签订《天津条约》,潮州被划为通商口岸,后外国人改选澄海县所属沙山头埠(即汕头)为通商口岸,1860 年潮海关正式在妈屿岛开关。1919 年,潮海关新址在此动工,1921 年竣工投入使用。直至 1988 年,这里一直是潮海关和之后的汕头海关总部所在地。它承载着汕头开埠的城市记忆,融入侨乡特色文化品牌,成为联结海内外潮汕人的亲情纽带和精神家园。馆内陈列着旧时海关的业务票证、公函、历史图片等珍贵文物,一楼展现开埠时汕头口岸万商云集的辉煌,二楼则呈现 1949 年后汕头海关的发展历程,让人仿若穿越时空,触摸到历史的脉搏。2010 年,它被列入第六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,2018 年,“潮海关旧址” 项目中的五处文物建筑 “打包” 申报,成功跻身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其典雅庄重、整体划一的建筑风格和特殊的内部结构,在全国沿海各海关中独一无二,具有极高的保存和研究价值。

(二)文化街区:城市的记忆脉络

小公园开埠区,无疑是金平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名片。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公园,而是以中山纪念亭为核心的放射状片区,是汕头老城区的核心地域和文化标志。这里的骑楼群独具侨味,连绵成片,仿佛是历史的长廊,漫步其中,便能感受到潮汕文化、华侨文化、海洋文化、商业文化、建筑文化的多元交融。南生百货大楼、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、大清邮局、侨批文物馆等历史文物建筑错落其间,每一栋建筑都承载着一段故事。

中山纪念亭街区,东至外马路、南至海滨路、西至永平路、北至梅溪河,街区面积 35.97 公顷,核心保护范围 21.61 公顷,建设控制地带 14.36 公顷,包含 12 处不可移动文物,18 处历史建筑,56 条传统街巷,其中骑楼街就有 10 条。以建于 1934 年的中山纪念亭为中心,街区呈现出环形放射状、聚心向海的格局,曾汇聚众多晚清及民国的官府衙署、洋行领事馆、公寓私邸、工业商会、影院酒楼等中西合璧风格的历史建筑,见证了 “百载商埠、楼船万国” 的昔日繁华。如今,虽岁月流转,但在修缮与保育活化下,它重新焕发光彩,成为市民与游客感受汕头历史韵味的必游之地。

西堤街区,东至永平路、南至西堤码头、西至西堤路、北至梅溪河,街区面积 27 公顷,核心保护范围 19.40 公顷,建设控制地带 7.60 公顷,涵盖 6 处不可移动文物,18 处历史建筑,37 条传统街巷,骑楼街有 9 条。这里是汕头近代历史变迁的重要见证,拥有极富汕头特色的骑楼街。随着片区品质提升改造项目的推进,曾经的荒地已华丽变身,成为汕头老城全新的地标。夕阳下的西堤骑楼街,金色的余晖洒在古老的建筑上,光影交错,勾勒出如梦如幻的画面,让人不禁沉醉在往昔的旧时光里。近年来,汕头市对小公园开埠区持续推进保育活化工程,秉持 “修旧如旧” 原则,用 “绣花功夫” 修缮建筑、完善基础设施,还融入非遗展示、非遗文创活化、美食体验、红色教育等多元元素,打造 “民俗特色文化” 经济圈,让这片承载着城市记忆的街区,在新时代绽放出耀眼光芒,成为海内外潮人回望家乡时,心中那一抹最温暖的乡愁寄托。

(三)自然景观:大地的诗意馈赠

在城市的喧嚣之外,金平区还藏着大自然馈赠的诗意画卷 —— 龙泉岩。它位于汕头市鮀浦境内的桑浦山,是一处明代名胜古迹重建的旅游区。这里山水相依,自然风光旖旎,是市民休闲登山、亲近自然的绝佳去处。

踏入龙泉岩,仿佛进入了一个世外桃源。古龙泉慈善园处于韩江、榕江出海口之桑浦山南麓,背靠桑浦山主峰,面向波涛万顷之南海,四面灵聚汇,八方精华集结,宛如朝圣旅游之风水宝地。山上奇峰、怪石、异洞、清泉随处可见,人文胜迹荟萃。千禧龙年落成的大雄宝殿、观音阁,红墙黄瓦,雕梁画栋,集千余屏工艺精品,构成大屋架,隐含高品位艺术文化,气势恢宏;殿内安放高达五米余之威严贴金三圣坐佛,及形态各异的菩萨、罗汉,让人心生敬畏。

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,更有诸多惊喜等待着游人。依山登高,凭栏远眺,古龙吐水、望仙古桥、龙潭龟穴等古迹尽收眼底,仿佛穿越时空,与古人对话。山上有许多相通的石洞,自宋代起就有文人到此游览吟咏,留下了许多石刻,为这片山水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气息。岩边还有 “紫来岩”、“师贤亭”、“翁公书院” 等建筑,其中 “翁公书院” 传为明嘉靖年间进士、官任兵部尚书的蓬洲人翁万达少时读书处,让人不禁遥想当年学子们的朗朗书声。龙泉岩分上岩和下岩,上岩是天然石洞,巨石盖顶,可容数十人,下岩由人工筑成寺院,虽今存残迹,却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往昔的兴盛。在这里,你可以远离都市的纷扰,呼吸清新的空气,聆听鸟儿的欢鸣,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,让身心得到一次彻底的放松与滋养。

四、美食天堂:舌尖上的金平诱惑

(一)潮汕牛肉火锅:鲜香四溢的热辣狂欢

在金平,美食的招牌当数潮汕牛肉火锅。它犹如一场热辣鲜香的舌尖狂欢,吸引着无数食客纷至沓来。牛肉的选材极为严苛,需是当日现宰的黄牛,确保极致新鲜。从脖仁、吊龙、匙仁到五花腱、三花腱,不同部位各有千秋。脖仁肉质鲜嫩,油脂分布均匀,入口即化;吊龙带着筋腱,嚼劲与鲜嫩完美融合;匙仁纹理清晰,口感醇厚。

店内,师傅手起刀落,牛肉片薄如蝉翼,置于漏勺,在牛骨清汤锅底中轻涮数秒,瞬间变色。搭配特制沙茶酱,那浓郁醇厚的滋味,瞬间点燃味蕾。沙茶酱由花生仁、白芝麻、鱼、虾米、椰丝、大蒜、葱等经油炸、炒香后研磨,再加入多种调料熬煮而成,咸香中透着微微甜辣,与鲜嫩牛肉相得益彰,一口下去,热辣鲜香在口腔中绽放,让人欲罢不能。

(二)粿品家族:米香四溢的传统至味

粿品,是金平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主角,承载着浓浓的乡情。粿汁,以米浆蒸制晾干而成,形似薄饼,食用时切成小块,放入沸水中焯软,搭配卤肉、卤蛋、粉肠、猪肉、豆干等食材,淋上卤汁,撒上葱花、胡椒粉,米香与卤香交织,口感软糯又富有层次。

鲎粿,源自潮阳、海门一带,历史悠久。以隔夜粥混合番薯粉,加入腌制的碎猪肉、虾、香菇、鹌鹑蛋、干贝等馅料,装入特制模具蒸熟。放凉后入油锅小火煎至焦脆,淋上酱油、沙茶酱,外皮酥脆,内馅软糯,一口咬下,满满的都是岁月沉淀的味道。

无米粿,又称韭菜粿,以番薯粉为皮,韭菜、虾仁、猪肉等为馅,包制成小巧半月形,放入平底锅油煎或蒸熟。煎制的无米粿外皮金黄酥脆,内馅鲜香多汁;蒸熟的则软糯清香,无论哪种吃法,都能让人品味到传统美食的魅力。

(三)海鲜盛宴:海之馈赠的鲜美乐章

金平,依海而生,海鲜自然是餐桌上的常客,一场海鲜盛宴,是大海对这片土地最美的馈赠。虾,种类繁多,有鲜嫩弹牙的九节虾、肥美鲜甜的斑节虾等,白灼最能锁住虾肉的鲜甜,入口虾肉紧实,丝丝回甘;蟹,青蟹、花蟹各具风味,清蒸后蟹黄饱满、蟹肉细嫩,蘸上姜醋汁,去腥增鲜,滋味妙不可言。

鱼,更是金平海鲜的重头戏,无论是肉质细腻的石斑鱼,还是香煎后外皮金黄、鱼肉鲜嫩的马鲛鱼,亦或是清蒸能尽显其原汁原味的鲈鱼,每一种都让人回味无穷。贝类如鲜美的蚝烙、清甜的蚶、Q 弹的章鱼等,简单烹饪,便能将大海的鲜美展现得淋漓尽致。在金平的海滨餐馆,点上一桌海鲜,吹着海风,品尝着海之鲜味,感受生活的惬意与美好。

五、金平印象:潮汕风情的鲜活缩影

金平区,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,名字承载着历史的交接与期许,人口涌动着发展的活力与传承,旅游景点交织着古韵与新风,美食散发着诱人的烟火气息。它是潮汕文化的生动缩影,每一处遗迹、每一道美食、每一个传统习俗,都如涓涓细流,汇聚成潮汕文化的磅礴江河。在这里,历史未曾远去,而是以崭新姿态融入现代生活;未来正蓬勃而来,依托深厚底蕴续写辉煌篇章。金平区宛如一扇窗,让世人得以窥探潮汕大地的迷人风情,也似一座桥,连接着过去、现在与未来,吸引着八方来客,共赴这场潮汕之约,见证它在时代浪潮中愈发璀璨的光芒。